街邊挑選水果的顧客,檔口正在讓顧客掃碼付費的店主,揭陽市普寧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村委會一旁的農貿市場里人來人往。
“之前這里到處都是小商小販,占道占街為市,隨處亂擺亂賣的情況很常見,既阻礙交通,又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東莞派駐什石洋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景慶告訴記者。
貧困村變身商貿村
為了解決臟亂差問題,2018年,東莞派駐當地的扶貧工作隊借助石龍鎮財政專項扶貧開發資金,籌集了550萬元建起了綜合市場。
“以前擺攤總會被趕,能賣的東西種類也比較少,現在有了正規的檔口,好多品種都可以賣”什石洋村貧困戶蔡波豐一邊剁著雞腿一邊說。
下午5點左右,蔡波豐檔口的魚早已賣光,檔口后的店鋪內家人們正在休息。當地的扶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蔡波豐一家共有十口人,他和父母、哥哥嫂子住一起。
“我哥還有我嫂子他們身體不好,我爸年紀大了,我媽也做不了什么”,在向蔡波豐了解完家里情況后,村扶貧工作隊在落實各項補助后,農貿市場一建成就向蔡波豐發出了邀請。
2019年2月,蔡波豐再也不用擺攤擁有了正規的店面。如今,一家人靠補貼和店鋪的收入基本達到了脫貧的標準。
“雖然一個月需要交800塊錢的店鋪費用,但是生意好的時候賣200多到300多只雞都沒問題,就像中元節那天?,F在收入基本是以前的兩倍”,蔡波豐說。
在農貿市場擁有檔口的還有兩外兩位貧困戶,據黃景慶介紹,目前市場內有鋪位、攤檔104個,已全部完成出租,年收益達101萬余元,該項目收入分配按照四六分成,60%為貧困戶增收,40%為村集體增收,讓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約2300元。
農貿市場背后的幫扶邏輯
為何不引進產業,為何要建設農貿市場?不同于其他貧困村,什石洋村建設農貿市場的背后,也是幫扶方法因地制宜的結果。
什石洋村位于普寧市大南山街道中心,全村人口約5800人,全村人口約占整個街道人口六分之一,但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6畝。單單依靠種植業增收,發展空間相當有限,如何揚長避短、創新發展產業扶貧成為當地扶貧干部的頭等難題。
講過調查發現,當地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務農、務工,村集體經濟薄弱,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僅約2.04萬元。
“經過多方調研論證,我們發現在什石洋村依靠發展種、養業實現村集體和貧困戶脫貧不符合村情實際,見效慢、收益少,而且村民不愿干,村里也不支持”,黃景慶說。
就在難以找到脫貧著力點的時刻,當地扶貧干部注意到,整個大南山街道唯一的集市就是地處于什石洋村轄區內的歷史老圩埠石頭圩,但當時已殘破不堪,都是小攤小販嚴重影響村容市貌。
通過調查統計,東莞派駐的扶貧工作隊了解到村民們對承租市場鋪位的潛在需求很高。而且位于什石洋村中心區域剛好有一塊村里儲備作為民樓建設用地的空地,在此建設一個新的綜合農貿市場,不僅可以解決小商小販占道經營的問題,市場鋪位出租也可以提高村集體收入。
記者注意到,在農貿市場背后又有新的檔口在修建,據了解,這是正在推進的農貿市場二期。未來,扶貧隊希望推動農產品流通,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水平,并進一步利用這個扶貧“造血”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你看對面還有幾個樓在建,等那些樓建好了,我們這個市場來的人應該會更多,生意也會更好”,蔡波豐充滿希望的說。
南方日報記者 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