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V東省出版進出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
◎本文責編/劉龍飛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已經超過9個月,嚴重沖擊世界經濟。保護主義借機抬頭,導致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世界經濟急劇下滑,國際貿易人員和物資流動受限、通路受限;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銜接不暢;復工難、運輸難、接單難、履約難;外貿企業正遭遇供應鏈擠壓和市場需求萎縮雙重沖擊,給廣東外貿企業經營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廣東外貿企業仍處于艱難的攻堅期
今年1—8月,我國進出口總額20.0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0.6%。其中,出口11.05萬億元,增長0.8%;進口9萬億元,下降2.3%。從國際比較看,我國進出口表現也好于全球主要經濟體平均水平。今年1—8月,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為4.39萬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下同)相比下降3.2%,占同期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21.9%。值得注意的是,8月,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6532.5億元,增長3.5%,已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其中,出口4195.3億元,增長7.8%;進口2337.2億元,下降3.4%。上半年,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出口交貨值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5個百分點;其中,6月當月出口交貨值由5月下降6.7%轉為增長5.5%。
由此可知,疫情發生后,迅速波及需求側,表現為外部需求下降、生產訂單不穩、客戶信心不足。隨著我國較其他國家和地區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并率先復工復產,6月、7月和8月廣東外貿連續三個月實現進出口雙增長,外貿企業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當前的主要問題已經從年初統籌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建設轉為需求側的恢復慢于供給側,國際市場恢復慢于國內市場,企業產能利用率低于復工率,廣東外貿企業仍處于艱難的攻堅期。
在宏觀層面,為全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7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擴大開放穩外貿穩外資,針對企業訂單減少、為外貿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支持、帶動外貿企業出口等問題給出明確意見;8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對于如何保障出運前訂單被取消的風險、信用保險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如何進行風險分擔、外貿新業態如何帶動中小微外貿企業出口,以及外資企業可以享受哪些具體的紓困資金支持等做出細致具體的規定,并將上述事項落實為政策性文件,為切實推動相關問題解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廣東及時出臺復工復產20條、穩外貿“稅務8條”和“金融暖企18條”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對外貿的金融、保險、財稅等支持力度。廣東省稅務局制定了《廣東省電子稅務局出口退稅網上申報操作手冊》,內容涵蓋外部數據采集、數據錄入、生成申報數據、數據申報、數據反饋、數據查詢等出口退稅申報過程,讓退稅企業一冊在手、申報無憂。廣東銀保監局推動出臺了多項政策,尤其是加強與財稅、商務、海關等部門的聯動,引導銀行業積極推出“貿融易”“跨境貸”“出口通”等創新產品支持外貿企業。海關積極落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促進穩外貿工作,出臺保障疫情防控物資零延時通關、簡化通關環節、應對疫情影響促進外貿穩增長、支持中歐班列和綜合保稅區發展等政策;推行退(免)稅便利化,降低港口檢驗檢疫等環節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全力支持外貿企業復工復產和外貿穩增長。同時,隨著消費逐步升級、人口紅利特點顯現、外貿各項政策落地落實,特別是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法律服務機構搭建涉外法律咨詢和貿易救濟需求服務平臺等,為企業降低出口風險,為外貿企業經營營造了寬松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需求側的逆境中尋找突破口
作為微觀層面的經營主體和載體,廣東外貿企業應如何應對?筆者認為,首要之急是應該研判大勢,要對2020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外貿企業經營的嚴峻形勢保持清醒認識。受疫情蔓延形勢不確定的影響,外需下滑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緩解;受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影響,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發展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甚至會受到一定阻礙,訂單轉移問題不容忽視。
同時,要充分研究和用足用好政府各項相關政策和所采取的進一步穩外貿政策措施,包括完善財稅政策、支持外貿融資、加大信用保險支持、加快發展新業態、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等措施,利用政府擴大市場準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時機,在需求側的逆境中尋找突破口。
首先,廣東外貿企業應圍繞疫情暴露出的問題,研究今后一段時間的戰略方向,形成中長期解決方案,充分利用政策進行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外貿企業的穩定增長,全面、系統地推進企業內部改革。
需要強調的是,廣東外貿企業在疫情期間不僅要關注和研究國家相關政策,而且要充分利用國家支持外貿的相關政策和資源,借力打力。例如國家層面已經在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新認定65家國家級基地;也已在加強海外營銷渠道建設,認定首批6家國家級國際營銷服務公共平臺;還在拓展廣交會、服貿會等境內綜合性展會功能,近期,在33個國家和地區舉辦42場非商業性境外品牌展會;廣東則擴大南非、阿聯酋等海外展示展銷中心,培育若干全球保稅維修基地,為外貿企業搶占數字產品和服務出口先機,迅速通過轉產、轉銷等方式應對外貿新形勢,實現出口市場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其次,廣東外貿企業要大力優化國際市場布局,開拓市場,以產業鏈思維推動可持續性的穩定經營,分析所在行業和產業的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抓牢產業產品鏈條上重點客戶和關鍵環節,鞏固和提高外貿企業價值鏈地位,提升廣東外貿企業競爭力。同時,加快培育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經營模式,通過市場集聚、歸類報關、出口免稅等方式,為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開辟一條新路,不斷激發市場新需求、新動能、新活力。
近一年來,國家已新設24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企業的海外倉已超過1000個,成為外貿企業海外營銷重要節點和外貿新型基礎設施;并為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區零售出口企業量身定制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增值稅“無票免稅”政策等,不斷優化市場采購貿易政策措施,為外貿企業開展新業態、新模式提供了便利和條件。
再次,繼續統籌好疫情防控和企業生產經營發展,加強在產業鏈上的國際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國內市場率先恢復發展優勢,利用“時間差”和“時機差”,提升外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附加值,提升國際買家對外貿企業的信賴,形成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好局面。不僅如此,外貿企業要以科技、制度、模式和業態創新為內在動力,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乘著“雙區驅動”的東風,將此次疫情的“?!鞭D為“機”,著力推動外貿企業穩中提質,加大自主創新驅動力度,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挑戰中搶抓新機遇,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更多商機。
廣東外貿企業除了要用好用足政策、加大產業鏈研發、注重自身價值外,仍需緊密擁抱互聯網趨勢。疫情影響下,線下接單渠道受限,線上營銷變得至關重要。外貿企業要主動改變,大力開展網絡營銷,加大自有營銷渠道建設,構建與企業形象相匹配的官網,嘗試B2B平臺之外的渠道,增加海外目標市場的社交媒體曝光率、粉絲量、轉化率和影響力。
還要積極導入小批量多批次的化整為零經營模式。傳統外貿,或者說傳統大宗、大批量、大客戶的經營模式,與當前興起的跨境電商等差異很大。傳統大宗、大批量、大客戶模式更容易受到國際貿易爭端的影響,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人員聚集的商超等傳統的大宗、大批量、大客戶采購量必然下降;而直接鏈接消費終端的電商模式則具備無需外出、購物便捷的特性,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成為疫情中逆勢上升的消費渠道。外貿企業要思考和實施外貿新模式的可行性,即大客戶小客戶、大訂單小訂單相結合,甚至下沉至終端消費者,導入小批量多批次模式。
最后,當今時代,技術、知識更迭日新月異,傳統外貿知識和經驗未能應對時刻變化的現實經營,人才是最硬核的競爭力。外貿企業管理者更要樹立“事業未進、人才先行”的觀念,把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放在企業經營的最優先工作安排,啟用具備互聯網思維、擁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選聘合適的人才團隊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綜上所述,盡管遭受疫情影響,但廣東外貿企業得益于“世界工廠”配套齊全,完善發達的供應鏈、產業鏈,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紅利和寬松良好的外部營商環境,疫情對廣東外貿企業的影響是暫時性和階段性的。只要用好用足政策和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和激活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打通和利用線上、線下兩個渠道,不斷提升外貿創新意識、開拓新市場能力、應對危機能力,廣東外貿企業就能順利跨越此次危機,就更具韌性,就能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