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良軍在雷神山醫院項目現場。中建四局供圖
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建設之初,就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來自中建四局的一名普通員工許良軍,更是時刻掛念著雷神山醫院每一個動向——
作為一名具有10余年工程建設經驗的建筑人,他感覺自己“空有一身武藝沒有派上用場”;作為一名湖北人,他很想為家鄉“做點什么”。有著“雙重身份”的他,每天到處向同事、領導詢問打聽,武漢“雷神山”差不差人,還需不需要人。
2月6日,許良軍的手機收到一條消息——中建四局援建武漢雷神山醫院,承擔醫院A9區25套病房的機電安裝、水電系統、新風系統、智能化部分等業務工作。毫不猶豫,他背著家人偷偷跑到樓下撥通了四局援建籌備組電話,“我離武漢很近,我能去!”
2月7日早晨6點,許良軍和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匆匆洗漱后,他瞞著父母和孩子,偷偷下樓發動車子,奔赴目的地——武漢“雷神山”醫院。
根據最初工作安排,許良軍是負責現場管理。當他抵達現場接到工作指令后,發現現場更多的是缺少操作人手。為此,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管理人員,而一心只想竭盡全力干好當下的每項工作,拿起工具、爬上屋頂,和工人們一同負責醫院A9區25套病房、兩個護士站及相應公共區域的機電安裝、水電系統、智能化部分安裝工程。
提起每一道安裝工序,許良軍都很清晰地意識到,施工前的準備功課和操作時的謹慎態度決定能否完成交辦的任務,“事實也證明我做了我該做的準備和工作”。
“細節決定成敗,交辦我的任務決不能半點馬虎,細致的工序活我得親自操作,避免一些操作不當導致工期拖延?!痹S良軍說。
他在風管安裝時,為了保證后期風量能達到設計要求,每個對接口處,他都做了至少三遍的密封處理,他自己拿粘接膠水、玻璃纖維網一遍又一遍的仔細涂刷,確保風管接頭的密閉性。但對于他來說更揪心的還是完成管道安裝后工序,擺在他面前的是40根待接的風機電纜電線。
每根線,必須對應接好。而且線槽空間較小,必須一根一根理順接到主控臺。這才是真正的細致活兒。許良軍花了2個多小時,把每根電纜電線理出來,并編上號碼。
有時接線是在晚上進行,自己所在的施工區域燈光亮度不足以看清小小的編號,他就打開手機的手電筒,隔著口罩用嘴咬住手機,確保每根線都按對應的編號接好接對。當口罩濕透了,接線的活也精準無誤完成了。
“這要是出錯了,幾千根電線接到主控臺,根本沒法排查。萬一因為這個問題讓醫院不能正常運轉,后果不敢想象?!痹S良軍一臉認真嚴肅,細節就是一切。
從2月7日到2月10日,許良軍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拼命搶工4天。在這4天里,他成了燈光下的“工作狂”,盡管“休息5個小時,干活19個小時”是常態,但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在這4天里,他成了“運動達人”,每天都會走上3萬多步。哪怕路走多了,此前粉碎性骨折的腳后跟很痛,他也要在現場找材料、搬東西。
在這4天里,他變身“大力士”,經常要和工友一起人力搬運輕則100多斤、重則500多斤的材料。
他返鄉后,醫院A9區25套病房、兩個護士站及相應公共區域通風了、亮燈了。
“其實,我只是出了一份力,只是千千萬萬抗疫者中的普通一員,這次經歷,也讓我明白身上的責任和擔子更重了,還得多干點事?!痹S良軍這樣定義自己的角色。
南方日報記者 袁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