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東新聞4月30日電 題:“K型復蘇”現象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作者:穗協聲
全球疫情仍在發展演變,人們對經濟恢復正常的期待越來越迫切。近期,很多學者注意到一個新的現象——美國經濟“K型復蘇”。什么是“K型復蘇”?“K型復蘇”產生的原因是什么?“K型復蘇”將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什么是“K型復蘇”
眾所周知,新冠疫情發生后,美國經濟很快陷入蕭條。為此,美國政府實施了一輪又一輪的較大力度的經濟刺激政策,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貨幣量化寬松政策。
由此,美國經濟從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回暖復蘇。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環比增長33.4%,第四季度環比增長4%,經濟降幅有所縮小。但同以往經濟危機后觸底反彈的“V型”“U型”復蘇明顯不同,當下美國經濟復蘇在曲線上表現為“K型”。
K的兩臂表示復蘇的程度和現狀,上臂代表復蘇速度較快的科技型企業、大型企業和虛擬經濟部門及其從業人員,下臂代表復蘇速度較慢的非科技型企業、小型企業及其藍領工人。因此,K型復蘇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分化,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以及不同人群從危機走向復蘇呈現出顯著的不平衡性。
“K型復蘇”雖然最先描述的是美國經濟復蘇狀況,但就其復蘇分化這一本質特征來說,是一種全球性普遍現象。一是除我國外,發達國家的復蘇總體上快于發展中國家,快于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二是世界金融經濟的復蘇快于實體經濟的復蘇。三是世界各國高技術經濟的復蘇快于其他經濟的復蘇。四是知識型、技術型階層人員在就業與收入方面,最先走出疫情的困擾,而其他非知識型和技術型階層的人員仍然深陷疫情困擾之中。
我國2020年成為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某些“K型復蘇”跡象。從區域看,高技術產業發達的地區與城市,如沿海地帶的深圳、杭州等,經濟增長的現狀和前景相對優于其他地區與城市。從行業看,金融經濟、平臺經濟、高技術經濟等增長明顯優于其他類型的經濟,特別是優于受疫情嚴重影響的旅游、航空等行業。
客觀地看,在全球范圍內,“K型復蘇”是一把雙刃劍。從負面影響的角度看,由于大量的傳統企業處于復蘇相對乏力狀態,這不僅會損傷大量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元氣,也會影響到民眾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務的供給,影響普通人群的就業,從而加劇社會的貧富分化,引起社會矛盾的激化。
全球化時代,外部傳導風險對我們的影響日益明顯。同時,由于各國為了抗擊疫情影響下的經濟蕭條,大多采取了力度較大的財政貨幣政策,“K型復蘇”在客觀上有可能助長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從而在實際上抑制實體經濟的發展。當然,從正面影響的角度看,“K型復蘇”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朝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方向集聚,在客觀上淘汰一批在技術、環保等方面落后的產業與產能,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
為什么會產生“K型復蘇”
要理解“K型復蘇”產生的原因,首先要理解經濟危機的一般本質特征。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危機也是一種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經濟危機發生后,資本雄厚、技術領先的企業將其當作一次資本擴張、技術升級的機遇。這些大企業通過企業兼并、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手段,最先從危機中復蘇。而那些資本弱小、技術落后、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的企業,則在危機中被淘汰。因此,任何經濟危機的復蘇,在某種程度上,都有“K型復蘇”的分化特征。
全球經濟復蘇的K型特征之所以十分明顯,且成為全球性的普遍現象,與當今國際經濟社會和技術變革以及疫情影響緊密相關。
一是技術革命加速的因素。特別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生物技術,更是影響著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革。處于技術革命領先地位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在經濟危機中必然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在經濟復蘇中也必然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
二是全球化和網絡化的因素。在全球化和網絡化的背景下,催生了一大批跨國公司和網絡型平臺企業。這些企業有強大的風險抵抗能力,也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
三是宏觀調控的因素。面對新冠疫情突然襲擊下的產業鏈供應鏈斷裂,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停擺,各國各地區采取了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產業扶持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實力強大的國家和地區,表現出了強大的調控能力,由此拉開了經濟復蘇水平的差距。
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美國等國家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實體經濟蕭條的背景下,大量資金流入股市等虛擬經濟領域,造成了虛擬經濟領域復蘇程度大大領先于實體經濟領域的不平衡現象。如果美國繼續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其引起的通貨膨脹必然會輸出到全球其他國家;如果美國再采取加息政策,又必然會引起資本回流,嚴重挫傷全球股市。這將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復蘇帶來更大困難。
“K型復蘇”現象對我們的啟示
經濟“K型復蘇”現象的產生,既有疫情影響因素,也有經濟危機的一般特征;既受宏觀調控的影響,也與當今新技術革命相關。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網絡化背景下,經濟“K型復蘇”現象必然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會影響到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老百姓的就業和生活、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需要認真研究和對待。
從企業生產經營者的角度看,應對經濟“K型復蘇”,要采取以下應對策略:
一是要注重提升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盡可能地采用先進設備、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生產和提供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有條件的企業,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要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二是要樹立協同發展、抱團發展的理念。此次“K型復蘇”現象也表明,大型企業、內部產業鏈供應鏈比較完善的企業,也具有強大的抗蕭條能力。大型企業,要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和協同創新的理念,同眾多中小型企業組成共同體。中小型企業,要積極主動融入由大型企業主流產品領頭的產業鏈之中。
三是企業和企業經營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及其產品,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就會失去消費者的認同和支持。因此,企業在應對此次疫情背景下的經濟蕭條過程中,要克服困難、善待員工,在安排員工就業、維持員工工資收入水平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這樣,員工才會和企業同心同德、共克時艱。
四是實體經濟企業要堅守發展實體經濟的底線。不要為某些虛擬經濟的一時虛旺而傷及自身,無數事實證明,過度投機于某些虛擬經濟,其實到頭來還是傷害了企業發展的根本。
對于就業人員來說,在整體經濟下行和“K型復蘇”現象的背景下,需要采取如下積極的應對措施:
一是要有更換工作崗位的心理準備。在疫情的影響下,一些行業深受打擊,如旅游、電影、培訓、會展,以及相關的產品制造等,就業人數大為減少。此外,在技術創新加速推進的背景下,一些舊部門加速消失,新部門不斷涌現,也造成了就業崗位的不穩定。這就需要正確面對這種狀況,將工作崗位的變換當作常態。
二是要加快知識更新、技能更新?!癒型復蘇”現象背后有知識和技能的因素影響,有產業技術先進和技術落后因素的較量,必須不斷自覺參加繼續教育學習,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能夠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
從政府的角度看,需要正視“K型復蘇”現象的存在,并采取恰當的調控措施,既要保障好底線民生,又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積極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一是要大力扶持科技型和民生型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持企業特別是正處于上升期的企業,積極主動適應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對于廣州而言,必須推動打造“廣州制造”和“廣州服務”品牌,提升中國產品與服務的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二是要支持重點產業在關鍵環節上形成本土產業鏈,實現企業間的協同創新、抱團發展。將關鍵技術開發和關鍵部件制造留在國內,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相關企業和部門組成一個互為支撐的企業體系。這也是一些大型企業在這次“K型復蘇”中處于上風地位的奧秘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