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展板,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一批老黨員的光輝事跡:生前,他們為國戰斗,為黨為民奉獻。彌留之際,他們義無反顧地捐獻遺體,用于醫學研究。展板前,醫學生們駐足參觀,感悟精神。這是暨南大學開展的一堂特殊黨課。
6月1日,由暨南大學黨委宣傳部與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共同策劃、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黨委主辦的“平凡與偉大——‘無語良師’背后的故事”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展開展。展覽以老黨員的遺體捐獻為主線,講述了16位“無語良師”與暨南大學背后感人的紅色故事。
學生思政“牽手”黨史教育 講述16位老黨員“無語良師”的故事
遺體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執行人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有捐獻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教育需要大量的遺體來源。醫學生只有通過人體解剖實踐操作,才能了解和熟悉人體結構。遺體捐獻者雖不再言語,卻用軀體供醫學生解剖實踐、教會醫學生寶貴的人體知識,被醫學界稱為“無語良師”。
此次主題展選取了16位黨員“無語良師”,通過文字、圖片等史料講述了他們背后的紅色故事,展現了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們分別是:曾源、陳慧、祁峰、王章、何佳、何祈、麥君素、張翠梅、譚堯、梁志堅、周方全、廖吉安、陳一民、郭心謙、諸燮寧、楊天堂。
(展覽現場)
16位“無語良師”中,大部分都曾參加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珠江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閩粵贛邊縱隊、粵中縱隊等革命隊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國家獨立、民族富強而戰斗。在和平建設年代,則服從黨組織安排,任職黨政部門或高校,在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在生命歸于平靜之時,他們又不約而同選擇將遺體捐獻給暨南大學,用于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
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奉獻自己所能奉獻的一切
曾源曾是東江縱隊的老干部,其妻陳慧也曾在東江縱隊任組織干事。1979年,夫妻二人分別調任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暨南大學醫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作為復辦后的暨大醫學院的首批耕耘者,陳慧等人多方奔走,組建解剖系教研室,并開始接受遺體捐獻登記。得知愛人忙于為醫學教育事業尋求合適的人體遺體標本時,曾源做出了大膽的決定——與妻子一同簽署遺體捐獻協定。陳慧曾在文章中深情告白丈夫,“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人民的幸?!悖ㄔ矗┓瞰I了自己所能奉獻的一切!”
在報刊上看到曾源、陳慧夫婦將捐獻遺體的報道后,何佳及女兒何祈、何值隨即聯系暨南大學醫學院,表達母女三人一起捐獻遺體的意愿。出生于“東縱家庭”的何佳,家族中有17人參加東江縱隊,她曾跟隨東江縱隊乘坐軍艦至山東參加淮海戰役。在母親的影響下,何祈、何值也雙雙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對于遺體捐獻,三人有著高度的默契,“革命了一輩子,愿為社會作最后的貢獻。”
“我們不過是踐行了入黨時的誓言——‘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張翠梅流淚講述丈夫麥君素捐獻遺體的初衷。麥君素曾在珠江縱隊擔任干部,解放后在宣傳部門擔任要職,1978年暨南大學新聞系復辦后擔任系副主任。彌留之際,他向醫護人員提出了最后的請求,“我的遺體還有價值,可作醫學研究之用?!辈痪茫聝撼錾淼膹埓涿芬策f交了捐獻遺體的申請書,“是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死后能為醫學研究事業作出最后的貢獻,也是應該的?!?/p>
出生于泰國華僑家庭的陳一民,16歲即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抗日救亡洪流,曾加入珠江縱隊、東江縱隊,參加過解放廣東等戰役,解放后在廣州政府部門擔任干部。自從了解到醫學界缺乏用于教學和研究的遺體后,他便時常嘮叨,“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國家,死后也要把遺體捐贈給醫學事業?!痹谧詈蟮臅r光,躺在病床上的他留給了女兒兩句話:一是一定要捐獻遺體,二是喪事從簡。
融通專業教育、思政教育與黨史學習教育 培養有情懷有擔當的專業人才
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黨委書記陳劍表示,一位位偉大的人物、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既展現了優秀共產黨員堅定的信仰、忠誠的品格、無私的精神,也彰顯了“無語良師”作為特殊教師的誨人不倦、潤物無聲、大愛無疆的高尚品質。主題展立足專業特色,以黨史學習教育為抓手,以思政教育為落腳點,旨在為學生們獻上一節生動形象、意義深刻的黨課、思政課。我們組織這個活動是希望學生們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立志傳承紅色基因,把青年使命與人民健康緊密結合,把青年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
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人體解剖學系黨支部書記郭國慶說,這些優秀的黨員最終化作無聲老師,用獨特的方式傳道授業解惑。他們不僅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唯物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也體現了共產黨人對自然、對人體的科學態度。他們的高尚精神,激勵著自己立志為祖國培育有情懷、有擔當的醫學人才。
“愛黨愛國、無私奉獻、奮斗終身……‘無語良師’身上的寶貴精神鼓舞著我們后輩?!?018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張哲姣表示,自己在參觀展覽中深受感動,作為新時代的醫學生,今后將努力繼承先輩紅色精神,學好醫學知識,以卓越的醫術和服務的精神回饋黨和人民。
2020級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學生譚子健表示,展覽承載的意義厚重非凡,作為一名公共衛生專業的學生,自己要傳承先輩們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特別疫情當前,更應努力將自身所學知識應用于抗擊疫情的實際行動中,就像捐獻遺體的老前輩一樣,以平凡之軀奉獻一己之力,鑄就不凡人生。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暨南大學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努力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鑄魂育人的有機融合。此次展覽是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探索之一,目前該學院已開展清明節向遺體捐獻者致敬、“青春向黨、奮斗強國”醫學情景劇、“關愛自閉癥家庭”、“甘露行動”——走進少管所志愿服務等主題教育實踐。
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張志,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鄧雯妍,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蘇運生,醫學部黨工委副書記孟憲軍,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華東、黨委書記陳劍、黨委副書記李秀玉等與學生一同觀看了展覽。
(來源:暨南大學新聞網 新聞中心 蘇倩怡 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 李秀玉 白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