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一書中,有一家雜貨店,現實中的人們通過牛奶箱將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煩惱寫在信中遞給店里的人,并從那收到充滿睿智的回信,卷席門后的雜貨店“變身”煩惱咨詢室。在廣州市增城區永寧街,也有一個“解憂雜貨店”,24小時營業,店主是永寧街防控辦負責人王楓。她是一位8歲小孩的母親,更是一位共產黨員。

“您好,這里是永寧街防控辦,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到您嗎?”“遇見黃碼怎么辦?”“居家隔離人員要產檢怎么辦?”“居家隔離人員的穗康碼變黃了怎么辦?”……各種問題,各類狀況,王楓在辦公桌前不到5分鐘,已經陸續接到7個電話。在電話咨詢最高峰期,王楓一天接了300多個電話,手機充了3次電。她把手機變成“煩惱”咨詢室,在辦公桌前,在家里、在凌晨,在深夜,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解答居民群眾各類有關疫情防控的問題。
除了每天接聽咨詢電話,王楓還負責永寧街所有有關疫情防控政策的對接,參與防控方案的制定;協調各職能部門、村(社區)等,承擔區分配到永寧街的境外返穗人員的轉運、管理、隔離等工作。
“我有段時間聽到電話鈴聲都怕,因為經常半夜要接聽電話,手機也不能靜音,而且我的先生也十分忙碌,我擔心吵醒小孩,所以家中8歲的小孩也只能交給我的父母照顧。我對他們都有虧欠?!蓖鯒髡f。
說起王楓,同事評價道:“自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她胖了十幾斤,自稱過勞肥,就是因為工作太‘瘋’經常加班,吃外賣,最久的一次是連續半個多月沒回家吃過飯。同時,她做事有擔當、協調能力強。除了防控辦,她還負責結算中心的工作。每件事她都盡自己所能去統籌解決各種事情?!?增宣 陳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