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廣東新聞7月14日電 (韓曉露 郭軍)兒童花園、康體花園、社區花園、長者花園和頤養花園、環形健身道……由中建三局承建的廣州東成花苑小區微改造項目,經過近兩年的施工,目前已全面完工并移交小區業主委員會開展后期管養工作,這個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舊小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正激發出新的活力。
據了解,東成花苑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屬于典型的單位房改房與商品房混合型老舊小區,社區總建筑面積75000多平方米,由8棟多層住宅組成,居民總戶數900多戶,共2500多人,其中老年人、中青年、兒童各占約三分之一。作為“黃金地段”上的居民區,改造前,這里與黃埔大道上其他建筑相比卻顯得格格不入。小區入口長期封閉,已經形成死胡同,小區里面人車流線交織,貨車、自行車亂停放,更有周邊小區借道穿越小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老化損壞嚴重。為此,政府將該小區納入城市更新三年(2019-2021年)行動計劃的87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
入場之前,項目團隊以居民實際需求及城市發展規劃為立足點,以建筑主體和小區公共區域兩部分為主要改造內容,提出在小區建筑主體部分全面開展樓道翻新、更換門禁系統、維修或更換樓道消防設施、更換樓道照明設施;公共區域部分則通過“三線”整治,重點改造公共部分雨污分流、建設步行系統以及提升小區公共空間文化水平。
2019年5月項目團隊正式進場施工。項目管理人員徐濤對屋面漏水情況排查統計過程中,發現住在185號樓頂樓的一戶老人家室內頂棚滲漏情況非常嚴重,經過溝通了解到,老人家長期獨居,日常行動不便,暴雨天更是擔心家中漏水地滑以致摔倒受傷,他急忙將情況報給了上級,項目經理即刻與業主方溝通,希望能將屋面防水納入項目整體改造之中。得到批準后,徐濤和同事們迅速對老人家里屋面進行修復,解決了老人的窘境。
“像這種市中心的項目真是不好做,多虧了周圍居民的配合,我們團隊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項目經理虢超軍感慨道。
“老舊小區”改造不同于傳統房建,施工過程中極易與住戶產生沖突,為爭取住戶們的理解,項目團隊堅持共商共謀,由屬地街道組織居委會、居民成立項目建管委、業主委員會等小區自治自管組織,搭建居民議事平臺,廣泛征詢居民改造意愿,明確“改什么”“怎么改”,通過居民共同商議、共同表決的方式,使改造方案“接地氣、切民生”。施工方面,發揮建管委作用,實行先規劃、后設計、再施工,推行“樣板引路”的做法,讓居民看到效果后,再實施下一段工程。
據了解,今年4月份,廣州市人民政府發布實施了《廣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其中156條村將徹底煥然一新。民生無小事,建設者們通過舊區改造留住城市溫情,呵護萬家燈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