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快捷的新型可彈性伸縮攻絲刀柄、智能送取料的工業機器人集成裝置、純手工制作的1:1300的故宮博物院模型……一件件飽含廣東省技工院校學子科創和制作巧思的作品出現在第四屆廣東省技工院??萍夹“l明小制作比賽決賽現場,展示了廣東技工院校學子的科創和制作水平。
1月17日,由廣東省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協會主辦的2020年第四屆廣東省技工院校科技小發明小制作比賽決賽,在廣東省交通城建技師學院圓滿閉幕。全省38所技工院校的學生參賽并決出了最終獎項。
多個參賽作品已獲應用
第四屆比賽于2020年6月正式啟動,共收到了215個參賽作品,參賽院校較往屆有所增加。經評委會根據新穎性、科學性、實用性、自主性和外觀精美度評審標準,精選出109個作品入圍決賽并參與網絡投票。投票歷時4天票選出前10名的作品獲“最佳人氣獎”。在決賽現場,再由各參賽團隊通過現場路演、評委打分產生最終獎項。(最終結果見文末)
比賽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省技工院??萍夹“l明小制作比賽創辦于2014年,兩年舉辦一屆,比賽側重于為全省的技工院校學生提供交流、展示科技創新和制作能力的平臺。
此次比賽,參賽學生帶來了充滿想象力和實用性的作品,涉及機械、電子、數控、互聯網技術、手工藝創作等多個技術領域,作品將科技創意與技能運用相結合,凸顯現代時尚和綠色環保概念。
走進決賽現場,一件廣州地鐵燕塘站的模型作品引人注目。這件來自廣東省交通城建技師學院制作團隊的作品模仿了廣州真實地鐵站的建造模型,四層的建筑還原了地鐵站站廳、站臺層結構。
作品由學生自主到地鐵站實地考察后手繪地鐵站平面地圖、再通過電腦建模成型。模型既可以用于展示,也可用于工學結合一體化實訓教學,彌補教學實訓環境欠缺的不足。
“參賽的大部分作品都提供了較完整的參賽資料,涉及領域廣泛,具有一定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充分體現出參賽師生的創新水平?!睋未筚愒u委會主任的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邵明評價道。
參賽中的多個作品已申請國家專利或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獲得應用。如來自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表面粗糙度儀可轉位裝置已申請國家發明型專利,并通過技術產權租用面市銷售;來自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融入非遺粵劇元素的原創設計飾品已在電商平臺銷售。
此次比賽的舉辦也緊密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加強防范,一方面全方位加強參賽師生健康監測,提前進行“粵康碼”和“行程碼”報備,簽署“安全責任承諾書”;另一方面采取人員限流措施,參賽人員分時段、分批次進入賽場,對入場公眾數量進行總量控制和動態調控。
鼓勵技工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作品水平差距縮小,與藝術、文化相結合的作品水平明顯提高?!鄙勖髟诮邮懿稍L時認為,隨著技工教育地位的提高,經費支持到位,將為技工院校的科創水平提升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邵明看來,科創發明無身份年齡之別,技工院校學子與大學生一樣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皬膭撔陆嵌葋碇v,技工院校學生的科創作品與同齡人相比毫不遜色,技工教育應該進一步鼓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p>
他還提到,目前職業技能人才和科技人才的晉升發展渠道已被打通,獲得職業技能認定后工作一定年限可直接參加技術職稱評審,高級工與助理工程師、技師與工程師、高級技師與高級工程師之間的評審機制可貫通,評審不再將論文作為限制性條件,可通過提交技術報告或工作總結參加。
因此,他也提醒參賽選手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需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在制作、發明的同時及時進行總結,提高綜合水平,為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廣東省人社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楊紅山在閉幕式上也強調科技創新活動在學生培養中的重要性,要通過教學和社團活動,在學校中營造出濃厚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用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激發同學們的科技興趣和創造激情,讓技工院校校園,展現出更多的活力,涌現出更多的精品。
廣東省省職協會長歐真志也表示,創新沒有年齡、學歷的限制,人人都有創新潛能,給予學生合適的土壤、良好的機制和有力的輔導,他們的創造力不可限量??萍夹“l明小制作比賽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和抓手,技工院校要多開展形式豐富的科普、科技活動,辦好科技類、專業性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啟迪思維、施展才華的機會和場所。
【南方+記者】鄭慧梓
【通訊員】丁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