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區騰龍大道旁,一場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將一段長達4000多年的廣州記憶意外帶入公眾視野。
6年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龍湖街棠下村南部的欖園嶺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兩次考古發掘,目前共清理墓葬110座,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時期墓葬共6座,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103座,南越國時期1座,出土陶、原始瓷、青銅、玉石器等各類遺物260余件(套)。
戳視頻,看考古現場↓
.?
出土廣州玉質最好的有領玉鐲
“發掘的墓葬中,M100是目前欖園嶺墓地等級最高的墓葬。”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強祿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于工地中心的一處墓葬遺址。
可以看到,這座墓葬已經清理完畢,相較其他墓坑規模更大,出土了陶罐、玉器等隨葬品,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一件保存完好的玉鐲。
這件玉鐲形制為有領玉鐲,經過長時間的埋藏,色澤依舊光亮。“經過比對發現,這件玉鐲是目前廣州所見玉質最好、保存最為完好的有領玉鐲,接近于和田玉的玉質,或是作為裝飾作用的禮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王慧說。
既然玉質好,其墓主人是否身份尊貴?王慧分析,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嶺南地區,階級分化還未及中原地區,墓主人應是整個部族中地位身份相對較高,但不及王臣。
除了用常規的手段發掘器物外,記者注意到,考古隊還在現場搭起了帳篷,將發掘出的部分泥土袋裝后懸掛起來,進行土樣浮選。“通過植物考古的方式,結合浮選結果,可以初步判定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區域已經有了早期農業,尤其是稻作農業?!睆垙姷撜f。
兩次考古發掘勾畫出南越生活圖景
經過2015年和2021年兩次考古發掘,考古隊對中新知識城的區域研究取得了突破。
張強祿回憶,原先在增城、蘿崗、包括中新知識城一帶,也發現了從早商開始一直到西漢早期南越國時期的越人墓葬,但西周時期恰是一個缺環。因此,本次發掘的西周至春秋時期遺存是最重要的發現,填補了中新廣州知識城區域西周早中期遺存的空白。
“結合這些墓葬研究,我們大概能夠勾畫出西周春秋時期生活在廣州東北區域的早期南越先民基本的喪葬習俗、埋葬制度,然后通過隨葬品的分析,進一步對當時的社會發展面貌有更多的認識。隨著考古發現和研究深入,我們認為從西周春秋時期開始,珠江三角洲作為嶺南中心的地位已經基本形成了?!睆垙姷撜f。
據悉,欖園嶺遺址所在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地處流溪河流域與增江流域之間的河谷地帶,結合近年來馬頭莊、陂頭嶺、茶嶺-甘草嶺、沙嶺等先秦遺址的考古發現,可以明確先秦時期這一區域是一條重要的人類活動和遷徙走廊,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嶺南地區早期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統籌:畢嘉琪
記者:黃堃媛
攝影:羅一飛
剪輯:何志豪
實習生: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