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東新聞11月4日電(記者 唐貴江) 采棉機在白色的“海洋”里來回穿梭,產下一個個“金蛋”,巨大的轟鳴聲宣告了兩個“90后”新農人管理的3000畝超級棉田迎來豐收,也標志著極飛無人化農場探索成功邁出新的一步。
超級棉田無人化管理模式初見成效
今年4月,極飛科技在新疆尉犁縣正式啟動國內首個無人化棉花農場實驗項目——“超級棉田”。來自極飛科技的兩名90后員工艾海鵬和凌磊,借助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挑戰管理3000畝高標準棉田,驗證無人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大規模種植場景的可行性。

經過6個月的時間,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的精細管理下,超級棉田最終綻放開收獲的花朵,平均畝產量達到254公斤,超過了全疆的平均畝產水平。盡管沒有達到平均畝產300公斤的挑戰目標,但按照當前棉花價格,超級棉田已賺回當年種植成本,并有盈余,充分說明了無人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大規模棉花種植的可行性,并得到了尉犁縣政府的認可。今年9月底,極飛科技與新疆尉犁縣簽署戰略協議,共建棉花現代產業園,將大力推廣超級棉田無人化管理模式。
高標準農田是智慧農業實現的土壤
依靠智能灌溉、AI識別病蟲草害、農業無人機精準施藥等先進的智慧農業技術,超級棉田不僅大幅節約了水、肥、農藥成本,更極大降低了勞動力投入,這也是超級棉田模式取得試驗成功的關鍵力量。
這些無人化、智能化技術得以在超級棉田順利落地應用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國家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如果沒有輸配電、水渠和道路這些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前面說的都無從談起,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做好這一切的基礎,也是智慧農業落地的必要土壤。

“超級棉田乘上了這趟春風。”海鵬這樣表示。高標準農田的第一步就是整合零散的土地資源,尉犁縣政府從2017年起,就開始加快土地流轉的速度,截至目前,全縣已流轉土地42.3萬畝,田埂、田間道路、水渠等的整合將更多土地釋放出來,同時也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
有了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才能有智慧農業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如安裝在農田里的氣象站、攝像頭、土壤傳感器,但是如果路都不通,水電也沒有,那么機器無法進入農田,智慧農業就無從談起。因此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做好智慧農業的一切前提。
新技術吸引年輕人與老棉農
智慧農業解決方案讓棉花種植變得越來越方便、簡單。所有的硬件產品的運作情況、所產生的數據等都可以在智慧農場系統上查看,并進行數據統計、儲存與分析,從而幫助艾海鵬和凌磊進行智能化農事管理。

這種科技種地新方式不僅讓許多年輕人對農業產生了向往,也為年輕人返鄉創業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經驗和模式。在臨近收獲時,從前和海鵬、凌磊一起做無人機飛手的小伙伴忍不住找上他們:“這樣種棉花好酷!我能不能加入?”
超級棉田除了吸引年輕人,也給老棉農也帶來了不一樣的啟發。據悉,他們開始積極擁抱新技術,改變傳統的耕作和管理方式。未來年輕人將和老棉農一起,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