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景區行業協會聯合北京大地云游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廣東省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大數據調查報告”。報告針對廣東省429家A級景區第二季度的全網OTA平臺數據,進行旅游UGC監測數據分析,反映景區口碑情況。該指標一方面代表了景區受關注程度,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景區與互聯網結合的緊密程度。
數據顯示,旅游熱度高的景區多集中在珠三角區域,包括廣州、深圳、東莞。受疫情影響,大眾消費心理與情感需求發生較大變化,對旅游目的地的配套服務、產品體驗等擁有更高要求。受一定的到訪基數影響,紅色旅游、溫泉旅游、自然山水類景區滿意度較高,鄉村旅游類景區滿意度還需大力提升。
珠三角區域熱度高,文化型景區趨冷
截至2020年5月下旬,在廣東429家A級景區之中,廣州市以66家A級景區在數量上位居全省第一,其次為惠州市36家,梅州市32家??傮w來看,第二季度全省景區熱度最高的是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熱度達4656,遠超第二位的深圳東部華僑城旅游度假區;第三位是東莞隱賢山莊,與第四名同在東莞市的龍鳳山莊影視旅游區熱度相距甚微,熱度排名第五位的是深圳市野生動物園。廣東省各地市A級景區受疫情影響較往年同一時期熱度大幅下落,但各景區之間差距依舊呈現出較為懸殊的狀態。
全省景區熱度排行
分地市來看,深圳市、東莞市和廣州市三地最熱門,排名前五的地市熱度均在100以上,深圳熱度達到250以上。受疫情影響高熱度地區較以往具有明顯遇冷現象,各地市并未呈現出較為懸殊的熱度差別。報告建議,未來搜索熱度較高的地市應積極發力,從疫情過后的游客心理入手,充分喚醒原有旅游市場,而熱度較低的地市可以首先聯合其他較為有名的景區吸引人氣,開創廣東旅游“新區域”。對景區而言,未來除探索應對疫情后的市場修復之外,還應重視在拓展市場輻射范圍與品牌營銷宣傳層面上面臨的問題。
全省景區分類型熱度排行
分類型來看,廣東省內商業娛樂型、城市公園型和主題游樂型的景區更受歡迎,相比之下,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型景區趨冷。其中商業娛樂型景區的平均熱度為1163,為其他類型景區熱度的5-6倍;城市公園型景區以較強的休閑性產品業態的吸附性居于第二;而主題游樂類景區作為廣東省的招牌景區類型,平均熱度為201.48;在疫情過后游客市場崛起的自然山水型景區,排位第四平均熱度為154.30。報告分析指出,未來廣東省文旅發展應加強文化深耕與文化創新外延,提高廣東省文化類景區知名度。
盡管景區熱度在目的地和類型上存在差異,總體來說,等級越高的景區越受歡迎。游客對于廣東省5A級景區表現出較大的偏好,平均熱度為541.85,遠高于其他A級景區平均熱度。
產品體驗感仍有優化空間
報告基于全網OTA平臺的旅游UGC數據,通過語義分析系統對游客相關反饋進行評價打分,得出的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大眾消費心理與情感需求發生較大變化,對旅游目的地的配套服務、產品體驗等擁有更高要求。
受一定到訪基數以及旅游目的等的影響,廣東省A級景區在分類型滿意度上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較大的提升改造空間:其中,紅色旅游滿意度較高,93.33%;溫泉旅游、自然山水、科技教育、濱海旅游等滿意度雖靠前,但均在80%以下。業界應密切關注疫情后游客對于旅游目的地的關注點,快速推動各類型景區提質。
全省景區分類型滿意度排行
廣東省A級景區的滿意度同樣與景區級別的變化基本一致,游客對于廣東省5A級景區呈現更為積極的態度,平均滿意度為77.55%,而4A景區、3A景區的滿意度則不足70%,差距較大,且整體偏低,存在較大疫情后提質空間。滿意度綜合排名前15位當中,有5A級景區5家,其余均為4A級景區。其中,居于首位的為從化碧水灣溫泉度假村,滿意度98.09%;其次為星湖旅游景區94.08%;第三名為中山紀念堂,滿意度93.33%。
哪些景區既叫好又叫座?報告對相關數據圍繞熱度及滿意度進行二維重要性—表現性分析,處于熱度與滿意度“雙高”區域的有肇慶星湖旅游景區、惠州南昆山云頂旅游度假區等;對于處在“雙低”區域的廣州寶趣玫瑰世界和云浮市大云霧山旅游區等景區,報告建議,該區域景區應審視自身旅游發展定位、文旅產品業態以及配套服務設施等的供給問題,面向主流客群市場,加強營銷宣傳等。
盤點好評關鍵詞,可以發現游客的感受多集中在“風景”“優美”“舒服”“干凈”等內容上,感到“好玩”“開心”“刺激”“有趣”,這些正是廣東旅游景區的主要吸引點。
游客好評度印象感知圖
從分指標滿意度情況來看,門票價格、景區擁擠、產品體驗則是吐槽重災區,商業娛樂類景區在旅游安全和信息化方面負面評論占比最多;自然景觀類景區在旅游交通負面占比最多;城市公園類景區在特色文化方面游客負面口碑占比較多;主題游樂類景區在游客感受、游覽服務、綜合服務和綜合管理等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報告指出,廣東省A級景區應進一步加強景區自身管理、優化產品體驗感。
省內景區分指標滿意度情況
【對話】
廣東省景區行業協會秘書長周志紅:粵文旅景區提質升級之余,還需強化IP塑造
南方日報、南方+:在拓寬市場、品牌營銷層面,廣東旅游景區應作出哪些重點提升?
周志紅:廣東省景區需要加強宣傳力度,加強和各大OTA平臺以及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渠道的合作對接,強化IP形象塑造。
南方日報、南方+:二季度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型景區遇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來看,廣東文化類景區應如何提升吸引力?
周志紅:第二季度博物館型文化類景區遇冷,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影響,室內場所和項目大部分關停,游客可游覽的區域和內容縮水,降低了游客滿意度。另一方面和博物館類景區的產品自身有關。大部分博物館的展陳手段還是比較傳統、單一,參與性、體驗性、互動性不足。廣受歡迎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在我省的發展還很初級,沒有叫得響的品牌。
文化類景區一是需要重構文化的表達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手法讓游客可感知、可了解,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二是要進行文化產品的活化轉化利用,用現代的手法表達傳統的文化精神,既要有繼承,也要有創新。
南方日報、南方+:報告顯示,當前廣東鄉村類景區的滿意度還需大力提升,在鄉村旅游得到大力發展之際,鄉村類景區如何把好質量關?
周志紅:鄉村類景區廣受歡迎但游客滿意度不高,可能還是因為沒有擺脫低檔、原生態的發展路徑,服務配套設施不足、服務意識不強,服務人員素質和技能有待提升。
南方日報、南方+:疫情之后,尤其對于熱度較低的地市而言,聯合其他目的地或景區的“一程多站”聯游是否將成為當地文旅復蘇的可行路徑?
周志紅:疫后區域文旅振興,抱團發展、一程多站、區域聯游是必然的選擇,提升品質、優質服務、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鞏固好本地游、周邊游市場,提高重游率和二次消費是在門票減免的大趨勢下提升綜合效益的必然趨勢。
【南方日報記者】鄭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