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利用人們的理財需求,架設虛假投資平臺,以“高收益”“利潤豐厚”吸引投資者,最終卷款潛逃。筆者從廣州市公安局了解到,近期,廣州市APP投資理財類詐騙警情頻發,已占到全部電信網絡詐騙警情的7.1%,同比上升1.85倍,成為繼購物交易、代辦貸款、刷單兼職和冒充客服之后的第五大類電詐手法。
案例??
跟隨“專家”炒幣兩個月被騙1500萬
今年8月3日,家住南沙區的邱先生接到一通來自證券客服的電話,對方將他先后拉入股票投資交流群、投資課程網絡直播間,群內有“投資專家”進行炒股授課,邱先生聽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對方講的炒股知識非常實用,預測非常準確。
于是被深度“洗腦”的邱先生聽從“投資專家”及其助理指示,登錄詐騙團伙搭建的網站,注冊相關賬號開始炒比特幣。謹慎的邱先生一開始只投入了很小的金額,但是這些投資基本都獲得了高額的回報,而且款項也可以提現。
放下心來的邱先生先后向對方提供的10個對公、個人等銀行賬戶充值轉賬人民幣1528.34萬元,準備大賺一筆。直至9月24日,“專家”通知邱先生買漲,但是過了幾分鐘比特幣的指數突然暴跌,邱先生賬戶中的所有金額全部虧空??伤榭串斕斓谋忍貛抛邉?,發現并沒有出現這樣的暴跌,這才意識到自己1528.34萬元人民幣投資被騙。
提醒??
保持戒心謹記四個“不要”
據廣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支隊長彭風華介紹,投資理財類詐騙一般都會將事主拉進各種各樣的投資群聊,用直播教程對事主進行“洗腦”。他提醒投資者,對超高收益的投資要保持戒心,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被暫時的高利率迷惑雙眼,切勿相信只掙不賠的“買賣”,避免落入網絡投資理財詐騙陷阱。不要輕信互聯網平臺上陌生人發布的薦股、釋放內幕消息之類的信息,不加入全是陌生人的“投資群”,不輕信“營業執照”,不做“國際盤”,這些都是騙子的慣用伎倆。不要輕易下載陌生人推薦的無法驗證是否合法合規的理財平臺,更不要向平臺注資,這些都是騙子搭建的非法釣魚網站。不要向陌生的對公、個人賬號匯款轉賬,一旦遭遇詐騙,保存好匯款或轉賬時的憑證,并立即報警。
南方日報記者 汪棹桴 通訊員 柯貞煊 張毅濤 陳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