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發布短視頻,大聲疾呼“退出家長群”。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視頻迅速熱傳并引發網友熱議。對此,你怎么看?
不宜全盤否定家長群
■楊悅
當網友為江蘇家長大呼“退出家長群”點贊時,真正認同的是什么?
或許,“退出家長群”只是表象,問題的根源是長久隱藏的家校矛盾。厘清事件發酵背后的癥結與社會心理,才能真正推動事件解決。
“家長群有必要存在嗎”的討論停留在表面的“退出家長群”,偏離了家校矛盾這一事件內核。問一問學生家長,為什么還沒有退出家長群,這個問題就不攻自破了。家長群的職能是便于老師和家長溝通,說到底是一種渠道和工具,溝通出了問題應該從主體身上反思總結,不能一股腦地責怪溝通工具。
家長群本身并非禍根,全盤否定家長群的存在意義無異于因噎廢食,不僅偏離根源,更會擴大事態、激化家校雙方的矛盾。一出問題,就廢除家長群,家長老師可以拒絕溝通,學生也可以在家庭或學校單方面培育下健全發展嗎?除了微信群,類似的亂象也可以在短信、電話中延伸,只不過傳播效率更低罷了,還能斷絕一切往來不成?
在此次“退出家長群”事件中,構建良性的家校關系是核心訴求,“家長群有必要存在嗎”的公共討論不僅偏離了事件核心,全盤否定的態度更是值得警惕。
請教師先退出家長群
■丁戈隆東
有家長退出家長群,勇氣令人敬佩,但估計效仿者寥寥。
在家長群這個權力場,教師和家長處于不對等的地位,為了爭奪老師對自家孩子的“高看一眼”,處于弱勢且存在一定競爭關系的家長習慣對老師的要求言聽計從,有時還要極盡吹捧之能事。在這樣一個權力場,集萬千寵愛的老師,很容易迷失教師初心,變得如網友所言,“儼然一副女王范兒,對家長們呼來喝去,群內家長無不俯首帖耳”。
這種習慣說“好”、很少說“不”的群關系,何止存在于家長群。一旦出現權力不對等的情況,群關系很容易變得扭曲。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變成“超級夸夸群”,即使心中有一萬個不滿意,表現出來的卻還是不吝點贊。網友對這種群關系應該并不陌生,不滿意家長群,還有勇氣退出,但在一些存在同樣問題的單位工作群,還有退出的勇氣嗎?
在一個健康的群關系中,處于優勢地位的人理應保持足夠清醒,對群內的吹吹捧捧、違心點贊有一定的免疫力,并嘗試引導群內正確風向,確保風清氣正。但很多時候,人們難以抵御糖衣炮彈、語言賄賂,在一片稱贊聲中容易變得驕傲自滿、頤指氣使。不客氣地說,一些老師的壞毛病,正是家長自己“慣”出來的,是在一次次說“好”中形成的。
所以,筆者建議教師先退出家長群,不讓家長聚在一起“慣”出壞毛病來,同時也給教師和家長多一些單獨溝通機會。當然,這并非治本之策,但將群關系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將群關系變得更純粹一些,讓群友更敢表達一些真實想法。
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
■申國華
其實,不僅家長對家長群有看法,一些老師同樣也有不滿。畢竟一位老師要經常面對全班四五十個學生及家長,除了統一通知之外,還有學習及在校表現等方面的交流溝通。如此,怎能沒有壓力?
現階段,如何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既減少家長壓力,也減輕老師壓力,恐怕是應該思考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首先要厘清家長群的責任范圍。建群之初,“群主”應主動向各位家長明確家長群的責任范圍、工作要求等,尤其是向大家講清楚禁止性條款,供廣大家長參考并自覺遵守,比如有小學規定了老師和家長溝通時間,其他時間無特殊情況禁止聯系。
其次,家長要當好“后勤部長”和“紀檢組長”。通常情況下,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密切配合。一些學校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包括復習和預習,都需要學生在家里完成。家長當好“后勤部長”和“紀檢組長”,很可能情況就會不一樣。
最后,相關部門還要主動作為,結合地方實際,為家長群立規矩、定制度。最近,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等,就值得借鑒。
欄目主持人:丁建庭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