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門市印發了《江門市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規范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管理進一步提供了制度保障。
《辦法》堅持“政府扶持、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市場配置、協同服務”的原則,旨在通過建章立制對江門博士和博士后相關工作進行規范管理,構建博士和博士后集聚生態圈,進一步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完善國家、省、市人才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提升企事業單位科研、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辦法》主要通過規范科研平臺管理、提高在站博士后生活補貼、明確各項扶持政策等措施,以加快博士和博士后人員引育,更好地實現博士和博士后人員“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服務好”。
《辦法》規范市級層面對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平臺的建設和服務管理,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等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平臺引才育才,明確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平臺撤銷建站資格等退出機制,促進良性循環。同時,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能和分工,明確科研平臺的建立,以及評估要求和獎勵機制,促進建站質量提升。
在補貼扶持政策方面,江門市進一步提高了相關博士后科研平臺的在站博士后的生活補貼,從原來的每人每年15萬元增加到每人每年20萬元,最長可享受2年,進一步吸引更多優秀的國內外博士和博士后到江門創新創業。對符合條件的博士和博士后科技項目,予以立項和重點扶持。
博士和博士后保障措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根據《辦法》,博士和博士后人員可由建站單位安排住宿或申請入住人才公寓,其父母、配偶及子女可隨其遷移入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按當地人才政策有關規定優先安排。博士和博士后人員可按規定參加職稱評定,參加各項人才活動,共享高校文獻、檢測平臺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江門進一步明確補貼扶持資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要求,建站單位應完善資金使用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專項資金更有效地用在博士和博士后的科研項目方面。
近年來,江門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發展較快,全市年均新引進博士和博士后約100人。特別是“十三五”期間,該市從2016年初僅有博士后科研平臺33家和在站博士后5人,發展到截至2020年底,全市博士博士后科研平臺上升至110家(是2016年的3.3倍),在站博士后上升至92人(是2016年的18.4倍);共有28名博士后在站期間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或特別資助,13名博士后在站期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自2000年以來,江門已累計引進在站博士后120人、博士約1000人,當前在職博士近800人。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張泳渝
【通訊員】李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