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館網站上彭士祿的個人主頁面由彩色變成了黑白色。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在京與世長辭,享年96歲。
他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曾婉拒“中國核潛艇之父”稱號,自稱為“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彭士祿生前在自述中寫道:“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p>
耕耘一生,只為報恩。彭士祿曾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老百姓待他的恩情……這是他一生都在燃燒自己、奉獻自己的力量源泉。
“他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常教育我們老實做人、踏實干事、平淡生活。”彭士祿的兒子彭浩告訴記者,父親生前囑托,喪事從簡,不給組織添麻煩,去世后和老伴兒的骨灰一起撒入他多年工作過的葫蘆島海域。彭士祿同事用12個字概括他的一生:感恩、勵志、報國、敬業、無私、奉獻。
心懷感恩的“孺子?!?/p>
1925年,乙丑年,彭士祿出生在被譽為“東方紅城”的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他的父親彭湃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
彭士祿的童年歷經磨難。3歲時,母親蔡素屏犧牲,1年后,父親彭湃又在上海龍華被秘密殺害。為躲避國民黨的打擊,年僅4歲的他開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顛沛流離的生活,被先后送到潮州一帶的20多戶百姓家里寄養?!鞍职殖Uf自己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彭士祿的女兒彭潔說。
彭士祿兩次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還當過小乞丐,最終被中共地下黨營救。他曾深情地回憶:“從成為孤兒直到來延安,我在幾十位老百姓家里住過。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一點也沒有缺失家人的那種親情和愛?!?/p>
紅宮紅場舊址是彭湃的主要革命活動場所。如今在彭湃故居的正廳兩側,懸掛著6張烈士證?!傲沂孔C分別屬于我的爺爺彭湃,爺爺的哥哥彭漢垣、弟弟彭述、侄子彭陸以及我的兩位奶奶蔡素屏、許冰。他們相繼在土地革命時期,為革命光榮犧牲。”彭湃孫女、彭士祿侄女彭伊娜說。而在彭湃的私人書室“得趣書室”里,彭士祿的事跡在陳列著彭湃后人榜樣事跡的展廳中格外醒目。
“他(彭士祿)來過紅宮紅場好多次,是一個特別善良、懂得感恩的人,一點架子也沒有?!奔t宮紅場舊址紀念館講解員羅曉梅告訴記者,彭士祿時常與她談起自己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童年往事,他避難的第一站就是海豐縣城的老母庵,住在附近的鹿境村村民阿姑(呂閑)收留了他,“冬天冷時,阿姑總是摟著我睡覺,深怕我挨凍”。
直至1940年,周恩來找到了彭士祿,把他送到延安。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被選派到蘇聯留學,那段時間里,彭士祿每天都要學習16個小時以上,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就沒有休息時間。當時蘇聯教授每教一節課,中方要另付80盧布的報酬。“80盧布??!”彭士祿曾動情地說,“這是老阿媽用血汗錢叫兒崽上洋學堂,我們能不努力么?”
與彭士祿相識八十載,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葉選平曾為《彭士祿傳》作序:彭士祿總是說,他是老百姓花了很大代價才保護下來的呀!他對人民永遠感恩。
核電事業的“墾荒?!?/p>
彭士祿生前的病房布置得很簡單,最顯眼的就是掛在墻上的一頂海軍軍帽,軍帽上繡著他一生牽掛的核潛艇。彭潔回憶,父親即使插著氧氣管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核動力事業。
20世紀50年代,面對一些國家的核威脅,毛主席曾豪邁地講,中國人自己搞核潛艇。
1956年,彭士祿即將畢業時,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到蘇聯訪問,密召彭士祿問:“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此后,彭士祿便與核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然而,“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無異于癡人說夢。
既沒有圖紙資料,也沒有權威專家,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么樣?!拔覀冇袑W化工的、有學電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四個字‘自教自學’?!迸硎康撋敖邮懿稍L時說。
上世紀六十年代,彭士祿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為了大量獲取前沿知識,他帶領團隊惡補英語,用兩年時間攻克了英語閱讀關,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懊刻焱砩?,彭士祿辦公室的燈總是最后一個熄滅?!蓖曼S士鑒回憶道。
1965年,核潛艇項目正式啟動。彭士祿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環境,告別妻子兒女,走進條件艱苦的深山溝,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很多人稱彭士祿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核電站創建人”,但他本人并不贊同。“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我這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我不是什么‘之父’,是核動力領域的一頭墾荒牛?!迸硎康撋罢f,要為人民做奉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地去耕耘、開荒、鋪路,他最愛的“寶物”就是一頭“拓荒?!钡奶沾伤芟?。
豁出命干的“老黃?!?/p>
“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在上世紀60年代只有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科技人員日以繼夜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彭士祿在自述中寫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彭士祿領軍建造的1∶1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啟動試驗,反應堆主機達到滿功率指標,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核動力裝置一次性成功運用于潛艇起到決定性的借鑒作用。
“父親就是在那時候落下的病根。”彭潔心疼地回憶,父親曾在一次現場調試時突然病倒,海軍總院醫師和麻醉師立即在工地現場為他做手術,切除了他四分之三的胃。手術時,醫生發現他的胃上還有一個已經穿孔而自身愈合的疤痕。在海軍醫院住院僅一個月后,他又重新投入超負荷工作。
1971年,我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如蛟龍入海。彭士祿帶領他的團隊僅用6年時間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創造了一個偉大奇跡,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之后,彭士祿從軍工“轉戰”民用領域,力主搞壓水堆,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關鍵作用。他還提出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良好基礎。在任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時,彭士祿提出股份制,建立董事會制度,首次把招投標制引入核電工程建設。直至耄耋之年,彭士祿依舊牽掛著國家的核事業,在高級顧問的角色上繼續發揮余熱。
“也許因是屬‘?!陌桑浅>囱觥孀优!年駝啪?,不做則已,一做到底?!迸硎康撋霸谧允鲋袑懙?。
統籌:陳丹佳 何雪峰
策劃:何勇榮 南小渭
南方日報記者 陳欣欣 黃楚旋 王昕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