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5月15日,《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公報顯示,廣東人口十年增長20.81%,年平均增長率為1.91%。人口進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超60%人口聚集珠三角。東莞成為繼廣深之后第三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深圳是廣東“最年輕”的城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僅為5.36%,比全國平均低13.34個百分點。對于廣東人口性別比偏高的情況,專家認為,主要是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影響。
廣東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廣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分析稱,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比較,廣東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全面兩孩”生育政策有效持續發揮作用,使廣東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自然增長人口逐年穩步增加。
二是戶籍機械變動促進廣東人口規模的增長。其中,省外戶籍凈遷入人數保持較高的水平,十年來,廣東省外戶籍凈遷入人口達312.02萬人。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吸納了大量跨省流動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達2962.21萬人,比2010年增加812.34萬人,年均增長3.26%,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分別比同期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1.84個和1.35個百分點,外省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也從2010年的20.61%上升到23.51%。
超60%人口聚集珠三角
分區域看,人口進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珠三角核心區人口為78014335人,占61.91%。
楊新洪表示,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絡快速發展,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愈發頻繁,人口集聚程度明顯增大。珠三角依靠優越的區位優勢、開放寬松的政策環境不斷吸引大量的流動人口。
同時,近年來,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經濟發展活力持續顯現,成為全省高端要素、高端產業的集聚地,人口集聚為產業集聚夯實了基礎,產業集聚進一步強化人口集聚的趨勢。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大灣區建設將吸引更多的省內外人口集聚。
從年齡構成來看,深圳是最年輕的城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僅為5.36%,比全省平均低6.99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低13.34個百分點。同樣年輕的還有東莞,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5.47%,與深圳接近,15-59歲人口占比更是高達81.41%,全省第一。
人口性別比梅州最低
數據顯示,東莞是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最高的城市,達到130.06,其次是深圳,為122.43。這一指標最低是梅州,性別比為101.65,全省平均為113.08。
觀點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
廣東城鎮化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
龐大的人口總量和增量對廣東社會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
“人口總量快速增長,龐大的人口總量有力地促進了廣東消費需求增長,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人力資本,但也進一步加劇了人口與社會資源配置、人口與自然資源開發的矛盾?!睆V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應對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人口老齡化加速來臨等風險的挑戰,合理利用“人口紅利”,促使人口均衡化發展是廣東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何引導流動人口融入廣東?
海量的流動人口是廣東人口的一大特點。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增加1775萬人,增長51.71%。在戶籍制度不斷放開放寬的當下,為何仍有如此顯著的流動人口增長,未來應該如何引導這些流動人口更好融入廣東?
楊新洪: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崛起,使得人口的虹吸效應更加突出,加之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絡快速發展使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愈發頻繁。
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縱深推進,流動人口的規模還將持續增長。要引導流動人口更好融入,第一,加強制度融合,逐步將流動人口制度化地納入城市管理體系;第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三,統籌經濟立足與社會認同,流入地政府要為流動人口獲得平等的勞動就業機會、享有公平公正的人力資本提升機會等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使流動人口在城市社會中安身立命。
廣東城鎮化水平如何?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74.15%,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提高7.97個百分點。未來在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上,還可以采取哪些舉措?
楊新洪:目前廣東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隨著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提高的速度會明顯放慢,但仍然有提升的空間,實現廣東“十四五”規劃制定的城鎮化目標,即到2025年城鎮化率達到74.8%難度不大。
城鎮化水平的高低不能單純以城鎮化率來衡量,“十四五”的關鍵是在提高城鎮化率的基礎上,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一是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質量;二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鄉村居民提供較高質量的非農就業機會和生活品質;三是加快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的轉變,提倡城市化的人文關懷;四是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如何破解超大城市管理難題?
從城市看,東莞首次突破千萬人口大關,成為廣東第三個千萬人口大市。此外,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別達到1867.66萬人、1756.01萬人。這體現了怎樣的人口趨勢,廣東應如何破解超大城市的管理難題?
楊新洪:全省常住人口最多的五個市分別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和湛江,常住人口合計占全省的比重為50.14%,比2010年提高6.49個百分點。大規模人口地市數量的增長,充分體現出廣東常住人口往大城市“堆積”的現象。
大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優質資源和服務在城市空間的配置不當。超大城市的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遵循科學治理、有效治理的原則:一是推動開發建設方式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二是樹立以人為本,開放包容的治理理念;三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依托大數據庫平臺實施“過程”治理和智慧治理。
數字解讀
廣東全省及21個城市主要人口狀況呈現什么特點、第三個超大城市為何是她、哪個城市后勁最值得期待、人口流動是什么狀況……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廣東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秘密,其實都藏在5個數據里。
1047萬 東莞成第三個千萬級人口大市
1047萬的常住人口數,讓東莞成為廣東第三個千萬級人口大市。按照《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這次,東莞拿到了進入“超大城市”俱樂部的入場券,在人口這一指標上躋身全國城市前列。
在2010年就人口超千萬的廣州和深圳,則向著2000萬人口邁進。
廣州常住人口1868萬人,保持全省第一,超過天津(1387萬人),接近北京(2189萬人),跟上海(2487萬人)尚有差距。
深圳人口數量正在快步追上,與廣州常住人口數量的差距從2010年的接近230萬,縮小到2020年的111萬。
除東莞外,還有一個城市對廣東省第四座千萬人口城市躍躍欲試,那就是佛山。
2020年,該市常住人口達950萬人,按照該市過去10年每年增加22萬人計算,3年左右就有希望實現這個小目標。
東莞與佛山的比照也很有意思:2019年佛山GDP率先突破萬億元,東莞則距離這一目標還差最后一步,但要論人口吸引力,東莞卻是更勝一籌。
25752 吸引高素質人才 “小而美”的珠海后勁可期
從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深圳、廣州、珠海位列前三,且優勢明顯,每10萬人口中擁有的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別為28849人、27277人和25752人。
廣深是兩大核心城市,對人才的吸引不在話下,珠海更多發揮了“小而美”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
無論10年人口增量、人口老齡化程度還是受教育程度,珠海的人口構成都具有相當優勢,人才是第一資源,該市的發展值得期待。
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員王廣州認為,新一代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處于不斷提升的過程,這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未來繼續提升人力資本積累,積極發展、做大、做強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提升人力資本的教育、健康和就業水平,使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和人才優勢?!?/p>
244.49% 人戶分離人口增速快 同城人口流動成風潮
相反的人流變化,主要出現在北部生態發展區的梅州、河源和沿海經濟帶東翼的揭陽、潮州。10年間,上述四座城市常住人口共減少近百萬。參照以往人口數據,這些城市大多數人都流向了珠三角,一方面體現了珠三角對周邊區域的強大引力,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讓這些城市的人均資源特別是土地和生態資源相應提升。
王廣州認為,如此規模的人口流動,至少產生了三個結果:
其一,廣東的城鎮化率高達74.15%,比全國平均63.89%高出了10.26個百分點,由此帶來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巨大需求;其二,外省流入廣東人口達2962萬人,這甚至與全國部分省份的常住總人口相當,為廣東帶來充足的“人口紅利”;其三,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從人均角度看,經濟發展更加均衡。
還有一個趨勢值得關注:同城人口流動成為新的風潮。人戶分離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和2010年相比,廣東各地市的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加了608萬人,增長244.49%,顯著超過全部人戶分離人口增速(64.74%)和流動人口增速(51.71%)。
5.36% 16個人里才有一位老人 深圳老齡化程度最低
珠三角城市還有一個重要的人口特點:年輕人特別多。
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是老齡化的標志性指標,全國平均是18.70%,也就是每5個人里有一位是老人,廣東平均是12.35%,要年輕一些。中山是8.87%,東莞是5.47%,深圳更低,只有5.36%——每16個人里才有一位老人。在這些城市,想找機會扶老太太過馬路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更驚人的是,東莞15-59歲人口占比高達81.41%,全省第一,深圳、中山、廣州、佛山也分別達79.53%、75.44%、74.72%和74.37%。
我國法定勞動年齡指年滿16周歲至退休年齡,考慮到今后的延遲退休政策,15-59歲年齡段基本與勞動年齡相吻合。簡單的計算可以發現,僅這五座城市的勞動年齡人口合計約有4684萬人,相當于全國的5.24%。
對此,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認為,應該辯證看待。
一方面,人口“紅利”是推動廣東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人口總量快速增長,龐大的人口總量有力地促進了廣東消費需求,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人力資本。
另一方面,這也加劇了人口與社會資源配置、人口與自然資源開發的矛盾,與此同時,廣東還面臨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人口老齡化加速來臨等風險挑戰,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合理利用“人口紅利”,促使人口均衡化發展是我省亟須解決的問題。
130.06 男性勞動力在制造業占比大
130.06——東莞成為廣東性別比最高的城市。也就是說,男性比女性多了30%。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東莞就是光棍聚集地,而是很大程度上大量人口流入在性別上的顯現。換句話說,丈夫到東莞工廠打工造成的夫妻兩地分居,是很多東莞人的常態。
楊新洪表示,東莞的省外流動人口占到59.17%,“外省流入人口性別比高低也與產業結構有關,廣東是全國制造業大省,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對男性勞動力需求量增加。”
采寫:南都記者 吳璇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實習生 林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