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年年報季落下帷幕,上市粵企用亮眼業績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根據廣東證監局數據,截至4月底,廣東710家廣東上市公司均披露了2020年度和2021年一季度業績,2020年上市粵企實現營業總收入7.58萬億元,同比增長6.54%,增速高于全國上市公司2.95個百分點;實現歸母凈利潤6882億元,同比增長4.5%,增速高于全國1.8個百分點。
粵企交出的“成績單”折射出廣東經濟過去一年發展的脈動。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2020年廣東GDP達到110760.94億元,同比增長2.3%,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在這份年報解讀中,你將獲得以下問題的答案:
◎誰是最能賺錢的廣東上市公司?
◎誰是最慷慨的“分紅王”和最不差錢的“現金王”?
◎廣東什么行業“吸金”能力最強?
◎在疫情大考中,廣東上市公司如何展現責任擔當?
近九成實體類公司盈利,幫扶紓困政策效果顯著
根據廣東證監局數據,2020年,廣東672家實體類(不含金融和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65萬億元,同比增長4.07%;實現凈利潤2582億元,同比增長9.47%,增速高于全省上市公司4.97個百分點。其中,579家上市公司實現盈利,盈利面達86.16%,高于全國實體類上市公司0.38個百分點。
從2020年歸母凈利潤來看,中國平安以1430.99億元拔得粵企A股上市公司盈利排行榜頭籌,招商銀行和萬科A以973.42億元和415.16億元位居第二、第三。共有13家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歸母凈利潤超100億元,主要仍集中在金融和地產行業。
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利潤王”前十名
但金融和地產行業總體增速已有所回落。其中,房地產業首次出現增收不增利情形。廣東26家房地產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7.17%,凈利潤1129億元,同比下降3.83%。金融業業績增長勢頭也有所放緩。全省12家金融業上市公司2020年實現營收1.81萬億元,同比增長7.04%,凈利潤3170億元,同比增長3.85%,增速低于全省上市公司0.65個百分點。
高利潤為投資者也帶來了良好的分紅回報,2020年廣東上市企業現金分紅創下歷史新高。截至4月末,廣東共有498家上市公司已實施或披露2020年度現金分紅預案,預計分紅總額2559億元,分紅總額同比增長19%。宣告分紅總額最多的三家分別是中國平安、招商銀行和格力電器,分別宣告分紅400.6億元、316億元和234.2億元。
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十大“分紅王”
從現金流量表來看,2020年607家上市粵企實現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5萬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現金流量王”招商銀行2020年實現經營性凈現金流4213.28億元;排名第二、第三的中國平安和中信證券分別為3120.75億元和1018.25億元。
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現金王”前十名
2020年,為有效應對疫情影響,減稅降費、金融紓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出,為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提供必要的幫扶救助,也對上市公司業績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度有關財務指標變化反映了幫扶紓困的政策效果。一是稅費負擔有所減輕。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度全年支付各項稅費5318億元,同比下降2.33%,其中實體類上市公司支付各項稅費同比下降4.76%。二是融資費用進一步降低,廣東實體類上市公司2020年年度利息費用756億元,同比下降1.25%。三是政府補助較快增長,實體類上市公司全年獲得各類政府補助319億元,同比增長9.18%。
在穩外貿相關政策支持下,2020年廣東實體類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迅速增長,達9587億元,同比增長14.25%,相當于全省出口額的22%。
例如以集裝箱制造業務為核心的中集集團2020年實現營收941.59億元,同比上升9.72%;實現歸母凈利潤53.50億元,同比大增247%。
作為小家電行業出口龍頭的新寶股份的海外業務也表現亮眼。其公司產品主要出口歐美等國家。2020年度新寶股份實現營收131.91億元,同比增長45%;歸母凈利潤為11.18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國外銷售收入實現同比增長39%。
頭部企業經營能力持續提升,制造業表現亮眼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廣東上市藍籌公司作為各行業領頭羊,聚焦主業,挑起大梁,2020年在總體營收和凈利規模較大的基礎上仍保持增長勢頭,讓廣東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基本盤更加穩定。
萬聯證券分析師徐飛對記者表示,根據年報顯示,廣東頭部上市企業經營能力持續提升,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明顯。在市值前十的上市粵企中,前十大上市粵企營收占比所有上市粵企營收超過30%,為37%;市值前三十大上市粵企營收占比為57%。廣東頭部上市粵企貢獻了大部分歸母利潤,廣東市值前三十大粵企歸母利潤占整體74%。
在總“成績單”報喜同時,廣東制造業優勢產業業績表現總體良好,成為廣東經濟發展“壓艙石”。2020年,廣東474家制造業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25萬億元,凈利潤20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8%、6.91%,增速明顯高于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
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凈利潤增速前十名
其中160家計算機、通信等電子設備制造業公司實現凈利潤691億元,同比增長13.47%;35家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公司實現凈利潤156億元,同比增長55.91%;12家汽車制造業公司實現凈利潤111億元,同比增長32.14%。與疫情防控相關的27家醫藥制造業(不含康美藥業)公司實現凈利潤130億元,同比增長21.56%。
以消費電子業務見長的立訊精密2020年業績表現突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925.01億元,同比增長47.96%,歸母凈利潤72.25億元,同比增長53.28%。總部位于佛山的伊之密受益于國內注塑機市場疫情后的快速復蘇,2020年實現營收27.18億元,同比增長28.59%;凈利潤3.14億元,同比增長62.93%。
醫療器械行業龍頭企業邁瑞醫療2020年實現營收210.26億元,同比增長27%,營業收入增速創2015年以來之最;實現歸母凈利潤66.58億元,同比增長42%。邁瑞醫療談及增長迅猛原因時表示,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暴發,邁瑞醫療生命信息與支持產線的監護儀、呼吸機、輸注泵等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增長。主營分子診斷的上市公司達安基因受益于新冠病毒檢測需求爆發,2020年營收同比增長386%,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25倍。
除了利潤指標外,部分上市粵企其他業績指標也有明顯改善。金發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從2019年的63.3%下降為53.7%,鋰電池龍頭億緯鋰能資產負債率也從52.7%降至35.1%。
科技創新型企業乘風破浪,疫情大考顯擔當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粵企在研發投入上創出歷史新高,科技創新型企業經營能力顯著增強,“含科量”的不斷領先為不少上市公司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2020年,廣東有663家上市公司披露發生研發費用,研發支出總額達1825億元,占全省研發投入總額的57.04%,同比增長11.61%,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2.41%,同比提高0.11個百分點。
在已披露了研發費用的廣東上市企業中,共有504家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3%,占上市公司總數的71%,這些公司全年實現凈利潤2193億元,同比增長40.27%,明顯高于全省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廣東上市公司2020年“研發王”前十名
以廣東上市公司中研發投入最高的中興通訊為例,年報顯示,2020年中興通訊研發投入金額達到147.97億元,同比增長17.92%,占營收比重為14.59%。同期,研發人員數量超3萬人,同比增長12.18%;這也是繼2015年以來,中興通訊在研發投入上連續六年突破百億大關。截至2020年底,中興通訊擁有約8萬件全球專利申請、持有有效授權專利約3.6萬件,其中芯片專利申請4270余件。
由于新冠疫情沖擊,在2020年的困境中鍛造了不少企業提升抵御風浪的能力,也展現了廣東上市公司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為國內“六穩”“六保”和為世界抗疫提供“中國力量”作出重要貢獻。
“穩就業”是“六穩”之首,就業穩了,消費市場與生產制造才能成為自由流動的活水。2020年,廣東上市公司克服疫情影響,吸收就業人員不減反增,凈增員工16.14萬人,同比增0.76萬人,占全省新增就業總人數的12.07%。
2020年員工數量最多的十大廣東上市公司
以立訊精密為例,其年報顯示,其2020年員工數量超17萬人,當年新增員工數量超3萬人,同比增長了26%。飼料行業龍頭企業海大集團2020年新增員工超5000人,同比增長了26%。截至2020年末,廣東上市公司員工總數達497.06萬人。
作為抗疫力量代表,廣東上市公司也在全世界抗疫中展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華大基因為解決各地區新冠病毒檢測通量不足的問題,2020年推出了“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在全球各地批量建成并高效助力各國疫情防控工作。
車企龍頭比亞迪,在新冠疫情暴發“一罩難求”的特殊時期,迅速建成口罩生產線2000條,實現了“3天出圖紙,10天出產品”,最大日產量達1億只。從2020年4月開始,比亞迪又“供天下之所需”,新增專門的產線,供應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全球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
▼數讀
●截至4月底,廣東省境內上市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共710家。
●6家上市粵企超2000億元營收,分別是中國平安12183.15.55億元、工業富聯4317.86億元、萬科A4191.12億元、招商銀行2904.82億元、美的集團2842.21億元、保利地產2430.95億元。
●7家上市粵企超200億元凈利潤,分別是中國平安1431億元、招商銀行973億元、萬科A415億元、保利地產289億元、平安銀行289億元、美的集團272億元、格力電器222億元。
●7家上市粵企研發投入超30億元,分別是中興通訊147.97億元、工業富聯100.38億元、比亞迪85.56億元、TCL科技65.43億元、格力電器62.14億元、立訊精密57.45億元、順豐控股30.01億元。
南方日報記者 周美霖 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