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送來綠色,瓜果甜香;村莊吹來潔凈,空氣清香;花園飄來七彩,雅韻幽香;小街聞到爐火,烤豬脆香……”這首名為《香美黃外村》的歌曲,曾獲全國十大村歌獎。歌里唱到的,正是湛江市麻章區黃外村。
昔日的黃外村,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靠天吃飯;村里治安差,道路不通、污水橫流、垃圾滿地、違章建筑林立,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如今的黃外村大變樣,2011年以來,黃外村一方面大力開展土地流轉,盤活集體資源發展經濟,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著重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樹新風、除陋習,推進基層文化繁榮發展。
土地流轉轉出發展新天地
依靠土地流轉,黃外村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之路。黃外村村委負責人掰著手指頭數了起來:2011年起,全村先后流轉土地670畝,建起了農貿市場、小公園、種植基地,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超650萬元……
盤活集體資源,推進土地流轉,黃外村將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振興發展的重頭戲。在流轉的土地中,蔬果及花卉的種植基地、木材建材市場、農貿市場面積,各超過150畝。
黃外農貿市場成了黃外村脫貧的關鍵一環。2012年,為解決城區周邊群眾農副產品買賣難與環境衛生整治難問題,疏通城鄉接合部的交通,在湛江市和麻章區的支持下,黃外村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黃外農貿市場。2013年年初,市場正式投入使用。
回憶起當年剛起步的情形,黃外村婦聯主席黃月娥說:“第一年成本還沒能收回來。后來,租金一年比一年提升,檔口多了,來的人也多了?!蹦壳?,黃外農貿市場已成為湛江最大的農貿批發市場,擁有農副產品批發、零售和日雜、飲食、肉類、三鳥等行業固定檔口300多個,地攤80多檔,大型超市一間。每逢趕集日,市場里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不少城里人也來到村里趕熱鬧。
農貿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路見證著黃外村村民的幸福生活。為黃外村帶來租金收入的同時,農貿市場還幫助解決了村里140余名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的愿景。
黃日生是湛江麻章區黃外村村民,原本性格內斂,不善交際,在家中待業。自從農貿市場建成以來,他和兩個兒子就在市場里工作。一家的收入大幅提高,去年還蓋上了一棟兩層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每天凌晨3點,農貿市場里燈火通明,人頭攢動,車流如織,小四輪、板車、大卡車從四面八方涌了過來,擠滿了所能利用的空間。黃日生就在這里協調市場秩序。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過去,年過半百的他已是滿頭大汗,一臉通紅。
隨著天色漸亮,一堆堆高如小山的蔬菜水果被小販們陸續運走,農貿市場逐漸沉寂,黃日生也閑了下來,開始與同村人聊起市場即將升級的事兒:“市場越興旺越有人氣,村民們的日子就過得越好,我兒子還指望著靠這份工作早日娶上媳婦哩?!?/p>
干部帶頭創宜居家園
如今的黃外村,房屋錯落有致,鄉野田間整潔寧靜,與過去污水滿地、違建占路的情形形成鮮明的對比。提起當年,黃月娥皺起了眉頭:“那時能進來就出不去了。為什么?沒有一條路是直的,到處都是污水?!?/p>
為了從根本上煥新村容村貌,村委決心進行村道整改。2011年,黨員、干部率先拆除自家違章建筑,以做表率。其次,召開動員大會、統一思路,號召全村一起行動?!耙徊揭徊絹?,黨員干部先帶動一些先進分子,再帶動其他人?!秉S月娥說道。此后,黃外村一鼓作氣,從修路、排污,到綠化、引水,建廁所,一步步解決實實在在的生活問題。
彼時的黃外村還不太安寧,常有小偷小盜。于是,黃外村在村里所有重點路巷,安裝上200多個監控攝像頭,實現村安全監控全覆蓋,建成了湛江市第一個信息化先導村。同時,建立13人的黃外村治安聯防隊,配治安巡邏車,每天開展治安巡防。一番整頓后,黃外村煥發生機,家家戶戶大門常開。
此外,為了令村民住得更加舒心,黃外村還打造了濕地公園、籃球場等健身休閑的好去處。占地200多畝、引種花草樹木50余種的黃外濕地公園,是黃外村的一張名牌。談起濕地公園,黃月娥很是自豪:“以前這里是一個廢水塘,很多垃圾,我們就因地制宜把它變成一個家門口的公園?,F在有了這個環境,我們也常常過來散步,外面也有很多人來玩?!?/p>
那時為了建設公園,黃外村籌資500多萬元,但資金仍然缺乏。黃月娥笑著介紹當時的解決辦法:“我們沒錢請工人,就自己當工人,做了三個月。從一草一木,到一磚一石,到引水、排污等工序,都是我們親自去做的?!焙髞恚珗@亦成了普法與宣傳禁毒的主題公園。短短十年不到,黃外村已然是舊貌煥新顏。
“長者飯堂”暖心又暖胃
走進黃外村的“長者飯堂”,這里干凈明亮,陽光透過落地玻璃門窗,灑落在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木質桌椅上。
“長者飯堂”不僅是用餐的地方,更是老人們的文化娛樂空間。在這里,老人們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茶余飯后,他們在這里做保健操、看電視、下棋,社區甚至請來退休教師為他們授課;有時,老人們也幫村里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如除除雜草等。
“長者飯堂”的建立,令黃外村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黃外村現有70歲以上人口90多人。以往,兒孫外出打工,老人便只能獨自在家,對行動不便的老人而言,一日三餐更成了不小的問題。2018年9月,在政府和各界人士扶持下,“長者飯堂”正式開業,由黨員志愿者和巾幗志愿者服務隊隊員輪流值班,為7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一日三餐。
志愿者是有了,可老人口糧從何而來?黃外村獨辟蹊徑,預留了17畝集體耕地作為“長者良田”,由志愿者們負責耕種。目前,“長者飯堂”共為70多位老人提供服務。當80多歲的王阿婆第一次從志愿者手中接過飯菜時,她感動得流下眼淚:“第一次體驗到這么好的服務?!?/p>
2018年湛江通高鐵后,老人們很興奮,請求村干部帶他們去體驗一下高鐵。村里欣然答應,帶領他們乘坐高鐵,從湛江西來到廣州南。一路上,老人們興奮不已,舉起小紅旗在高鐵上、在車站里拍照留念。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巾幗文明崗、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第三批“婦女之家”示范點、廣東省現代文明家庭示范點、廣東名村、湛江最美的村莊……在黃外村黨群服務中心,村里榮獲的獎牌,多得連一面墻都掛不下。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林露 記者 劉穩 通訊員 顏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