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的截圖
近日,網絡上流傳一張宣傳“新東方優能中學暑期集訓營”的微信聊天截圖。截圖中稱,該訓練營在郵輪中舉辦,長達45天,費用為219800/人,名額僅4000人。行程安排包括“航行至公海”“高強度集訓,穿插各種考試”等,并表示“二十年名師授課經驗積累,實力不是以前地面班課那種水課”。
俞敏洪的回應
隨后,網絡上流傳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朋友圈回應上述集訓營宣傳,稱:“你對新東方到底有多恨,才能在這種艱難時刻還要落井下石?”
此外,據@中新經緯從新東方方面獲悉,俞敏洪朋友圈截圖為真。相關人員表示,有關上述“新東方優能中學暑期集訓營”的截圖為造謠。
對于大多數網友來說,對于網傳的“公海集訓”也是持“圖一樂”的態度。這堪比電影《賭圣》里的劇情,能當真嗎?
不過,新東方近期也確實如俞敏洪所言,迎來了“艱難時刻”。7月23日,中央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傳出,作為在線教育龍頭企業的新東方,在港股市場市值慘遭腰斬,跌幅超過40%。
去年11月9日,新東方以每股1190港元的發行價,以“最貴港股”二次回港上市。但截至7月26日,在5個多月時間里,新東方股價累計跌幅達87%,總市值蒸發約2389億港元。
怪不得俞敏洪會對造謠者如此痛斥,實在是有點“破防”了!
破防的不僅僅是俞敏洪和新東方,在新的政策風向下,整個教育培訓行業都在面臨艱難的抉擇。這場持續了十幾年的繁榮,或許真的到頭了。
從留學培訓到K12,日益“低齡化”的新東方
1993年,在北京的一所10平方米小屋里,曾經的北大英語教師俞敏洪創立了北京新東方學校。
如今,新東方是國內教育行業的龍頭企業。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
對于俞敏洪的創業經歷,這里不多加贅述。值得注意的是,在俞敏洪創立新東方的同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確民辦教育的合法身份。新東方從起步伊始,其發展就與國家政策的風向緊密相連。
新東方的二次騰飛,得益于其對資本市場的率先利用。2006年9月7日,俞敏洪帶領新東方赴紐交所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公司。在資本力量的助力下,新東方的擴張速度明顯加速,營收規模由2007財年的1.36億美元增至2019財年的30.96億美元。
新東方近年來投資表
梳理新東方近年來的財報和投資方向發現,賴以起家的成人留學培訓已經不再是新東方最賺錢的板塊,甚至也難說是關注的焦點。2018財年,K12業務收入占比已達到59%。2019財年,約有750萬人參與新東方K12課外輔導課程,人數同比增長36%,占總生源數近90%。相比之下,近年參與海外考試準備課程的學生數呈現下滑趨勢。2016-2019財年,相關課程參與學生數分別為31.2萬人、29.8萬人、28萬人、29.6萬人。而據天眼查顯示,2011年至今,新東方戰略投資部已有八十多起對外投資,早教和K12教育是最受歡迎的板塊。
新東方歷年的投資筆數
新東方的目標群體日益“低齡化”,與同行在市場的激烈爭奪有關。
好未來(原名學而思)從2003年創立以來,一直聚集在中小學課外輔導領域。新東方于2004年跟進推出了泡泡少兒教育,2008年又成立了優能中學教育。然而依舊無法阻止2018年好未來市值反超新東方,成為教育行業的又一個巨頭。
同樣的激烈競爭發生在近年來興起的線上教育領域。盡管近年來公司在全力擴張線上教育的版圖,但長期以線下為主的模式讓新東方有些反應遲緩。2020年的疫情讓線上教育成為當之無愧的風口,如猿輔導、作業幫等在線教育公司獲得了資本的青睞,而新東方在線的經營虧損卻達8.8億元。
新東方對外投資輪數
特別是近年來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進入教育領域,讓這盤棋越來越難走。在被資本支配的游戲里,新東方選擇做什么領域,很難由自身決定。
對“新東方們”的降維打擊,意味著什么?
加強校外培訓監管的聲音其實每年都有,不過從未如今年一般強烈,且呼之欲出。
今年4月1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進行違規培訓,違規機構將被嚴肅查處并列入黑名單;五六月份,包括新東方在內的15家頂級培訓機構,全都被頂格重罰,罰款總額達3650萬元。今年6月開始,全國多地開始試點暑期托管,讓學校積極承擔更多的學生教育問題。
而此次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更是被形容為對校外培訓的“降維打擊”。在這里簡單地列舉《意見》中關于校外培訓的幾條內容:
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對此新東方表示,公司將就致力遵守《意見》及任何相關規則及法規積極尋求政府當局的指導及配合政府當局的行動,同時也承認預期該等措施將對與中國義務教育制度學科有關的校外輔導服務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不管新東方未來的戰略方向如何走,肯定都會有一場劇烈的陣痛。
新東方港股走勢持續下跌
有人說,如此嚴厲的監管是否對教育行業“下手太狠”?也有行業人士稱,學科類培訓在國內有客觀的需求,不應該一禁了之。
不過筆者認為,當前的教育行業已經被資本的游戲所扭曲,過去十多年來校外培訓的擴張太過瘋狂,機構為了搶占市場制造了很多“虛假的需求”。
正如新華社在社評里提到:“近年來大量資本涌入培訓行業,展開‘燒錢’大戰,廣告鋪天蓋地,對全社會進行‘狂轟濫炸’式營銷,各種販賣焦慮式的過度宣傳,違背了教育公益屬性,破壞了教育正常生態。”
每個家庭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隔壁家的孩子上昂貴的補習班,也只能咬咬牙跟進。最終的結果是,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例越來越高,孩子們陷入日益激烈的應試競爭,卻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用當下流行的話說,就是內卷。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說,限制校外培訓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對于那些支付不起課外培訓費用的低收入家庭來說,難道能坐視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嗎?
在我國,教育的屬性必須是公益性、全民性的,任由資本市場的無序競爭,只會加劇教育不平等的鴻溝。相信俞敏洪等教育從業者,都明白孔子“有教無類”的含義。
當然,想要實現更進一步的教育公平,除了“擺平”校外培訓,需要變革的問題還有很多。
南方日報記者 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