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豐縣大力實施農產品和特色產品“5G互聯網+直播電商行動”,讓農產品走出海豐、走向全國。 南方日報記者 錢明雅 攝
暖陽籠罩下,汕尾市紅宮紅場舊址閃起點點金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600多年前修建的孔廟學宮坐北朝南,靜靜訴說著歷史的故事。外墻的紅色則見證了另一件大事。1927年,海陸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成功奪取政權,并在孔廟學宮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中國第一個工農紅色政權在此誕生。
在汕尾這片紅色熱土上,有超過600個革命遺址星羅棋布。革命先輩為了新中國鼓與呼的聲音穿越百年,久久回蕩在這里的青山碧海之間。紅色記憶正在被喚醒,紅色星火得以傳承,革命老區煥發新生機。
“一村一策”
用好用活紅色資源
漫步鄉間,海濱城市赤日炎炎。在海豐縣新山村紅色文化館門口,一群小學生剛剛結束參觀。“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未有改變,百年只不過是考驗……”紅宮紅場彭湃烈士像前,數十名穿著整齊隊服的中學生唱響青春之歌。
走進紅宮,海豐農會會旗、彭湃題字等泛黃文物靜靜訴說著革命篇章?!白罱v蛟起鳳’海豐孔廟歷史文化展、平民醫院歷史展,給游客帶來感悟海陸豐歷史的全新視角。”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館長陳火金介紹。
新山村紅色資源豐富,彭湃曾多次來此開展農民運動。如何做好“一村一策”,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從2018年開始,新山村著手打造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農會舊址、農軍赤衛隊隊部舊址等紅色史跡完成修繕,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文化館以及紅色文化街等工程逐步落地。
穿好紅色“外衣”的同時,新山村還不斷強化紅色“內芯”,如今已成為省紅色黨建示范村。新山村黨支部書記呂湖泳告訴記者,盡管受疫情影響,2020年游客總量仍有20萬人次。村民收入也隨之增加,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6萬元,相比2016年增長達188%。一片極具嶺南特色的民宿建筑在這里“拔地而起”。
作為紅色旅游勝地,汕尾推出紅色文旅專線、十條紅色文化精品線路,把紅宮紅場、彭湃故居納入“紅色護照”“打卡”點。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汕尾市紅色景區景點接待游客人數突破30萬人次,革命老區煥發出紅色文旅新活力。
產業興旺
群眾過上新生活
位于汕尾城區紅草鎮西北部的長沙灣南畔,有一座晨州島,素以“中國蠔鄉”聞名。在這里,有四處可見的蠔殼裝飾,有訴說歷史變遷的彩色壁畫,有紅花綠葉交錯映照下的海邊步道。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興旺。據了解,該村2019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村民們住上了“蠔”宅、開上了“蠔”車。2020年底,該村被授予“廣東特色產業名村”牌匾。
蠔鄉如何利用曾經的“飯碗”走出新路?
近年來,晨州村初步形成了集技術研發、科學育苗、綠色養殖、精深加工、產品銷售和品牌推廣于一體的全產業鏈。
脆炸晨州蠔、粉絲蒸大蠔,一道道特色生蠔菜式見證著食材與廚藝的碰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城區“粵菜師傅”晨洲村特色培訓點今年4月底成立,內設多媒體課室、實操培訓室、“蠔門九式”展館等,推動晨洲村養殖業及餐飲業有機結合。
晨州村還與華南理工學院共建智能鄉村產學研用示范基地?!拔覀冎饕撠熖峁┧|檢測、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技術支持。”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劉永桂介紹。
海洋賦予老區藍色經濟,而土地的果實同樣“香甜”。行走在海豐縣可塘鎮油占米基地,記者采訪的時候正值水稻生長季節,美麗鄉村被萬畝綠色環繞。
“這里屬沖積平原,礦物質豐富,土壤較為肥沃,而且海豐種植水稻歷史悠久,農民有代代相傳的豐富經驗?!睆V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陳建偉說。近年來,廣東省農科院一直為海豐油占米品種改良、栽培方法、大米加工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指導,小小稻種有了強力的科技支撐。
在培育出優秀水稻品種后,為了打造農產品品牌,讓農產品走出海豐、走向全國,海豐縣大力實施海豐農產品和特色產品“5G互聯網+直播電商行動”。去年疫情期間的助農支農直播活動中,一小時內售出油占米6萬斤,交出了優秀的成績單。
南方日報記者 錢明雅 南小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