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到2030年前后,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如何“拼船出?!保С只浉郯拇鬄硡^提升競爭優勢,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城市群帶動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分論壇在海南省博鰲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等官員及學界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真知灼見。
各城市要發揮優勢找準定位
國家 “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城市群如何“拼船出?!?,提升競爭優勢,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林鄭月娥從比較優勢視角發表了見解。她表示,每個城市發揮自己最好的條件才能“拼船出?!?。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優勢明顯,科研能力較強,有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位列世界100強的大學,創下了很多研成果。但同時也有局限性:香港人口只有700多萬,一方面缺乏龐大的市場,另一方面也沒有生產制造能力,導致過去一段日子香港的研發能力基本停留在寫論文、講授課程的層面上,沒有轉化為解決經濟或者民生問題的手段。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擁有7200萬人口,市場龐大,既有做原型的制造能力,又有大規模生產的能力,這是大灣區能“拼船出?!钡闹匾?。
林鄭月娥同時強調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在她看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香港所采用的聯系匯率制和離岸集資中心,決定了它是中國與世界的鏈接點,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比如,很多科技公司融資,都會來到香港。此前,香港上市的條例進行了變更,允許一些新科技公司例如同股不同權的小米、美團;以及一些雖然沒有盈利但是有潛力的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嗶哩嗶哩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新華社發
自回歸以來,澳門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如何延續高增長成為了澳門的新思考。李偉農列舉一組數據表示:澳門從回歸以來,1999年—2019年,GDP漲了接近9倍,人均GDP從1.5萬美元到8.2萬美元,這個數字是非常高速的增長,但這樣的高速增長未來不一定能一直持續,因此澳門必須找到新動力、新出路,出路之一就是融入大灣區。
李偉農表示,澳門雖然只有68萬人口,卻是年接待能力超過4000萬人次的旅游城市。澳門可以在文旅產業、服務貿易等方面有所作為,把這方面的經驗輸出到大灣區城市,同時利用珠海橫琴這個平臺積極發展中醫藥產業。
談起城市群之間根據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規劃,錯位發展,互補共贏,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表示,澳門的博彩業一業獨大不可持續,將來一定要發展高新科技、特色金融、商貿物流、文旅會展、海洋產業,現在澳門33平方公里沒有發展空間,要用橫琴的空間支撐,珠海與澳門將會率先在融合發展上有更大突破,而且有可能打造成為一個真正高度制度融合的新都市。
橫琴金融島。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林毅夫持相同觀點。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現在發展的是高科技、新興產業,資本非常密集,規模經濟非常大,而且供應鏈非常長,不可能在一個市、一個省、一個地方把所有的供應鏈都能夠達到規模經濟。因此,大灣區各個地方都有比較優勢,要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很重要的關鍵因素,然后形成最有效力的集群。
亟待實現制度的軟聯通
在談及港深聯動時,林鄭月娥以法律和稅收方面作出突破為例介紹,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若每天回到香港,且當天逗留時間不超過24小時,就可免繳個人所得稅。
在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會長李若谷看來,還有提升空間。李若谷表示,人員、信息的流通藩籬一定要突破,香港和澳門在信息上沒有阻礙,但是在內地有一定障礙,如果廣東地區不放開,將來在吸引外資、人才時,相比港澳,廣東可能會喪失優勢。
在要素的自由流通方面,林鄭月娥介紹,粵港澳三地有聯手合作。一是推進科技創新的要素流通,二是必須爭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戶大灣區,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深圳,港深兩地聯手做一個“政策包”,把我國在海外發展的科研人才吸引回到香港,落戶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不單是“拼船出?!保鴳撌浅孙L破浪,行穩致遠。
粵港澳三個地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三種稅收制度,三地要實現融合發展,依然有不少藩籬需要打破。李若谷從政策制度提出建言:稅收政策一定要統一,否則將來廣東發展會受到影響。同時,要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相關法律就要統一。香港的法律比較健全且得到國際認可,在經濟法律方面可以考慮向香港學習、靠攏,這樣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有幫助。
郭永航持相同觀點。他表示,目前最迫切的是制度的軟聯通,這是最難的,但非突破不可。
南方日報記者 龍金光 博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