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在哪里,我的戰場就在哪里?!边@句話,成為了德叔一年來最生動的詮釋。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人稱德叔。從湖北武漢到河北邢臺,再到云南瑞麗、遼寧營口,他始終站在對抗病毒的第一線,挑起了中醫戰疫的擔子。
5月底,廣東本土疫情暴發后,張忠德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醫療救治組成員,從遼寧返回廣州,入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聯手西醫專家,與狡猾的德爾塔變異病毒較量。
在廣東街坊看來,“德叔”已成為嶺南中醫的活招牌,都說,有德叔,心里就踏實了。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2020年1月24日,除夕,張忠德匆匆扒了兩口午飯,給家人交代了幾聲,孤身趕往廣州南站。他的終點是武漢,防控疫情的主戰場。
臨走前,他從家里順走了一本筆記本,這是他出差時保留的職業習慣,方便專家會診時記錄要點。
北上的G1128次列車2號車廂里,只有他一人。抵達武漢后,當看到了空蕩的城市街頭時,他心情更凝重了。
除夕夜晚,他在筆記本封面上寫下了“武漢遠征記”,“今天是年三十,沒有應該的熱鬧,我帶著大家的祝福,從廣州出發到武漢……”;第二天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查房后,他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第三天得知廣東要派遣中醫醫療隊來支援,他補充了一句“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再次翻開日記本,德叔情緒很快就失控了。日記本內容有救治成功的喜悅,有對疫情防控形勢的擔憂,也有避免醫務人員感染的壓力,更有為中醫正名的抱負與志氣。
在武漢時,每一天不管多晚,他都花15分鐘寫日記,最晚的一次,開完會回到酒店已經差不多是凌晨3時,“當時就有點想偷懶了,但還是爬起來寫了”。
“封筆”是在2月28日。那時,他體力已完全透支,連吃飯都沒有胃口,白紙上只留下了一行字——武漢不易,中醫更不易。
旁人無法完整知道他在武漢的經歷,因此很難真正理解他承受的壓力。在前方,身為隊長的德叔不能輕易表露自己的負面情緒,“在危難關頭,大家更需要的是正能量,只能是自己慢慢消化”。
在烏云密布的日子里,德叔特別感謝的是一位老友的相助,至于家人,更多是報喜不報憂。“我現在感覺挺內疚,老是半夜三更往他心里倒垃圾?!钡率逭f。
德叔的日記本。
“我就是一個感性的人”
武漢之后,德叔成為了一塊嶺南中醫的“金字招牌”,一個讓老百姓安心放心的象征。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哪里有暴發疫情,哪里就有德叔的身影。德叔說,因為當地醫療人員也許沒有接觸過這個疾病,而自己已積累不少經驗,所以自己更多是抱著一種幫助別人的心態,到當地去馳援。
今年,德叔在家門口打了一場漂亮仗。
5月,當廣州報告一例由德爾塔變異株引發的新冠肺炎病例時,他馬上從遼寧趕回廣州戰疫。
在熟悉的城市參與抗疫,德叔有一種更不一樣的感受,廣東人信中醫,用中醫,有良好的中醫氛圍。在隔離病房里,當患者看到了防護服上寫德叔的名字時,都在說,“德叔來幫我們開中藥,一定要吃中藥”。
醫生的人文關懷,同樣重要。在查房時,張忠德都用身邊的故事激勵病人?!澳憧纯锤舯诖?,來的時候比你重多了,現在都下床、走路了。相信我們,也相信你自己……”
走過了生與死,常年與疾病痛苦打交道,德叔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將知足、感恩和行善當成是生命信條。十多年過去了,他始終無法忘記,非典席卷時那些罔顧生死沖進病房里看望他的面孔,所以要“善待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病人”。
非典那年,德叔39歲,從而立到不惑,他曾像很多人一樣,有過對名利的追求,但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說,做事就得憑良心、憑責任心。
在公眾場合,德叔多次流淚,在采訪中,他說,自己是一個感性的人,“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有時就會控制不住。”
葉欣就是他的淚點之一。
2003年,省中醫二沙島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因感染了SARS病毒,不幸離開,但同樣不幸中招的張忠德奇跡般地闖過了“鬼門關”。
德叔與葉欣之間有深厚的感情。從第一年參加工作,他們就在一起共事,非典時,兩人是搭檔,“這種危難時刻的戰友情,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钡率逭f。
葉欣離開后的很多年時間里,每逢清明,醫院都組織大家,一起去銀河公墓為她掃墓。然而,張忠德不敢跟著大隊伍一起,都是帶著一家人提前一天去看望曾經的戰友。
2020年3月20日,馳援武漢的廣東中醫醫療隊完成戰疫任務,返回廣州。在機場,看著隊友的背影,頭發花白的張忠德,摘掉眼鏡,捂住臉哭了?!耙欢ㄒ屚聜円粋€個都安全地回到廣州。這一次我做到了?!彼f。
7月7日,他緊急馳援云南瑞麗,如今在這個西南邊境小城,他與伙伴郭建文還在與德爾塔毒株鏖戰,他說,“沒有什么高大上,就是責任?!?/p>
德叔。
【百年對話】
南方+:在您看來,做醫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張忠德:其實作為醫生,不管多有名望,或者別人怎么稱贊你,醫德是最重要的,醫術只要勤懇好學,都會提升,但一個人只有有大德,有大愛,他才有前景,尤其是在一個好的平臺上,就會發展更好。
我覺得,對年輕的醫生來說,最需要培養的是一種愛心和善心。七八年前,就有人問我,為什么看病如此辛苦,還要看?我說,行醫如行善,醫務人員必須把善跟愛放在心里,用自己的技術幫助別人,才能彰顯自己的價值,才會不被社會負面情緒影響,才能做到“身累心不累”。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 徐昊 通訊員 王軍飛
海報:譚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