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辛亥革命志士朱赤霓其人其事

            朱赤霓(1877年-1943年)

            廣東省中部的江門五邑地區(管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臺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等三區四市),本地人口480萬,另在海外有500多萬華僑同胞,旅居一百多個國家地區,是全國著名僑鄉。清末民初,這里誕生了許多追隨孫中山先生、支持民主革命的愛國僑領,朱赤霓就是其中一位。

            但是,當地很多人只是熟悉朱赤霓是一位華僑實業家,并不知道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特殊功勛,以至于漠視朱赤霓僅存在鄉間的故居,致使故居因房地產開發被拆,令人痛心。為了還原朱赤霓作為辛亥革命志士的歷史本來面目,最近筆者通過查找資料、走訪朱赤霓先生故里,寫成此文,希望有助于更清晰展現這位愛國僑領的傳奇一生。

            一、旅居南洋時期的革命足跡

            朱赤霓,字紫綬,原籍廣東省新會縣丹灶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肇恒里。生于1877年(清光緒三年)11月25日,1943年8月14日逝世,享年66歲。

            朱赤霓出身海外華僑家庭。其父朱乙藜,一向旅居馬來亞巴羅端洛埠。赤霓在馬來亞出生,六歲時始由其父帶返中國,在鄉讀書。至14歲(1891年),他經族兄朱竹銘介紹,去廣州杉木欄廣祥號做后生(學徒)。1894年,應族兄的邀請,他重赴南洋,最初在星加坡七家頭(七家頭是廣祥、恒生、廣生、廣恒、有蘭、羅奇生、廣蘭的總稱)的廣祥號當內柜(管錢的職務),因他怕理財,便轉管綢衣(布匹)業務。以后又轉去馬來亞的芙蓉埠(森美蘭)的廣生樹溶園(即橡膠園),因工作勤奮,被擢升為司理,并在當地經營錫礦,積累了種橡膠和開采錫礦的豐富經驗。其時,他與當地一位華僑商人鄧澤如交往甚深。隨后到芙蓉埠經營橡膠、礦務。

            朱赤霓晚年回憶,他的革命引路人就是同鄉摯友鄧澤如,因為就是經鄧介紹,朱赤霓在南洋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朱與鄧一起奔走于南洋各地,全力以赴籌募軍費,先是支持廣州黃花崗起義,后來支持討袁(袁世凱)護法,深受孫中山的信賴,成為畢生摯友。

            1906年7月,孫中山返新加坡,林義順和陳楚楠、李竹癡陪他訪問了森美蘭州首邑和馬來亞著名錫礦中心的芙蓉,和原已有聯系的朱赤霓、董心持、李夢生等人進行了深入的座談,為隔年在芙蓉與瓜膀庇拉設立同盟分會奠下了堅實的基礎。8月初,他們來到英屬馬來亞聯邦的首府吉隆坡,創建了吉隆坡同盟分會。

            據華僑史專家任貴祥介紹,據初步統計,從1907年10月到1911年4月底,所見孫中山致鄧澤如、朱赤霓等人的40封信函中,其中囑其捐款或涉及籌款的就有25封。從中越邊境的防城起義到廣州黃花崗起義期間的各次起義,都可見孫中山催促鄧澤如加緊募捐的信函。孫中山在信中說,“吾黨財政之困難,真為十余年來所未有”,“望足下與心持兄竭力動之”。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中國同盟會重要骨干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朝政府決一死戰。組織這樣一場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需要巨額經費。它包括購置、運送槍支、子彈,參加起義人員的車船費、生活費及各項活動經費。檳榔嶼會議汲取前幾次起義多因款項準備不足,臨渴掘井而導致失敗的教訓,決定全力以赴,籌措經費。孫中山指派胡漢民負責東南亞地區的籌款工作,鄧澤如在新加坡及馬來亞地區負責籌款。會議結束后,他們便分赴各地,在各界愛國華僑中進行籌款活動。在這以后的幾個月中,鄧澤如、朱赤霓等分別與胡漢民、趙聲、黃興等革命黨人走遍馬來亞各埠,深入華人社團,向熱心僑胞進行起義軍餉的募捐。其間,鄧澤如、朱赤霓等華僑的盡職盡責、殫精竭慮、赤膽忠心給孫中山、黃興等留下深刻印象。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1910年12月31日至1911年1月9日,鄧澤如、朱赤霓等陪同黃興先后到芙蓉、吉隆坡、怡保、霹靂、文明閣、金寶,一行十天長途奔波,黃興對鄧澤如、朱赤霓等僑領的認真負責和忠實追隨,深表感激,再三言謝。返回新加坡之后,黃興專門寫了一封感謝信給鄧澤如,信中有云:

            此次巨款之籌集,雖由譚、王、鄭、黃、陸、朱、郭諸君以及各同志之熱心國事而來,實由我兄一人之至誠所感?;实塾徐`,錫以哲嗣,其報不爽!弟雖不言因果,而天理自在,孰不信之?弟等唯有奮勵厥志,慎小其心,力求有成,勉盡公義,更有所以酬知己,則私心方安耳。

            黃興的這封信提到的馬來亞愛國華僑“譚、王、鄭、黃、陸、朱、郭諸君”指的是譚德棟、王鏡波、鄭螺生、黃怡益、陸秋露、朱赤霓、郭英章七人。說明當時朱赤霓已經跟隨鄧澤如左右投身革命洪流,肩負起革命黨南洋籌款之重任。黃興在信中對鄧澤如、朱赤霓在陪同籌款期間的作用、表現,給予高度評價,他們經過一番并肩作戰已經成為情誼深厚的革命知己。

            南洋籌款不易,堪稱一分一毫凝聚著愛國華僑的期盼。鄧澤如、朱赤霓等愛國華僑最終沒有讓孫中山失望。經過鄧澤如、朱赤霓等人的艱苦工作,新、馬各地華僑共捐款47663元,占辛亥廣州黃花崗起義各地華僑捐款的第二位。

            二、民國宦海沉浮與實業救國

            辛亥革命后不久,一九一三年,宋教仁遇刺案發生,朱赤霓關心支持孫中山、黃興領導的討袁斗爭。九月,南京被袁軍張勛部攻破,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失敗。袁下令通輯中山、黃興、廖仲愷和朱執信;朱赤霓在海外再為孫中山等革命同志捐款。一九一四年,袁解散國會,設參政院。夏,朱執信奉中山之命往馬來亞之怡保,為討袁籌得巨款;當時,南洋華僑參加討袁籌款會議者有周之貞、鄭螺生、區慎初、鄧澤如、李原水、朱赤霓和謝八堯等十人,共同攝影留念。朱赤霓在會議上慷慨陳詞:“袁世凱陰謀稱帝,全國掀起討袁運動,我們作為海外僑胞也要積極響應?!?/p>

            因為積極籌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朱赤霓于1920年被馬來亞當局驅逐出境,回國后他住廣東省財政廳處,并先后被任命為大元帥府顧問、國營實業委員會委員、兩廣鹽運使署省河督配局局長。他生性恬靜不愿當官,任職期限很短,便功成身退。

            1924年,他應堂弟朱巽行的邀請,回江門市書院路廣恒煙莊任經理。朱赤霓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1927至1928年,由他發起,并向海外廣大華僑鄉親募資集股,筑建由江門的白土至鶴山縣雅窯玉崗的江佛公路第四段,建成后購買了汽車10多部,組成利行行車公司,于1930年全線通車,鄉親稱便。同時在丹灶鄉,朱赤霓曾出資建了3座涼亭及避雨亭(現還殘存一座),深為鄉中父老兄弟所稱頌。

            朱赤霓對興辦教育事業亦不遺余力,曾與海外鄉親集資在故鄉興辦新會縣第三區第一小學校(前身是設在普濟善堂的振民小學),又發動朱澤林等華僑在家鄉丹灶鄉肇恒里捐辦了一間叫“圣功”的小學校。他興辦的第三區一小,聘請當時的進步人士冼夙樓當校長。學校舉辦學生軍,提倡宣傳抗日。在教學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所以開辦以來,成績卓著,造就不少人才。該校畢業生考取當時著名中學者甚眾,升學率頗高。后來,他又主持興辦了新會西江鄉村師范學校,這間學校,是江門市最早的一間中等學校。

            朱赤霓對興辦民族工業也抱有極大的熱忱。1932年,主粵的陳濟棠因慕朱赤霓的采礦、種膠的豐富經驗,特邀聘朱赤霓任瓊崖實業局局長及兼任設于??谑械氖I糖業部第七倉主任。廣東省建設廳瓊崖實業局下設秘書科、總務科、農業科、工商科。朱赤霓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在實業局對面租了一間房子,設立瓊崖實業局工商陳列館,陳列瓊崖出產的手工業產品和各種圖表;又在府城接收一個農場作為研究試驗農作物與畜牧業;還在農場試驗糧食作物,以研究熱帶作物為主,場內附設有養豬場和養雞場,大力提倡第一代雜種豬和第一代雜種雞,并選了幾個縣設定期配種站,免費供應農民為豬配種。朱赤霓是南洋的老華僑,注重開礦和種植橡膠,招請了不少南洋的華僑回來投資開采錫礦,先后成立大小公司20多個,大都在儋縣、那大等處開采錫礦和種植橡膠,其中最大的公司為“萬發礦植公司”,資本額為大洋四萬元,投資人多為南洋回來的華僑,如鄭紹棠、譚元貴、朱赤霓等,國民黨元老鄧澤如、肖佛成等,亦有投資入股。

            開發海南島,朱赤霓躊躇滿志。他就任伊始,即到各地調查,銳意計劃開發好瓊崖(海南島)。他的實業計劃是:在東路(文昌、嘉積、澄邁),根據氣候環境,發展墾植,引種香茅、胡椒、橡膠;在西路(那大以遠)則進行勘探和開采錫礦、鐵礦。他委派技士冼麟生(朱的女婿)在上述各地的原始林區、荒野,進行艱苦的考察,勘查出不少礦產資源,制成第一手資料。這是海南島有史以來首次的科學調查。朱赤霓在任期間,采取各種優惠政策,規定可廉價購地墾荒,以此發動和組織華僑集資參加開發。其中設在那大的萬發公司,規模最大,先后開采礦藏18個之多,可惜后來均被日寇所毀。他任局長期內,瓊崖實業局還主辦出版了《瓊崖實業》月刊,對外報道開發政策和介紹礦產、植物資源情況,頗具價值。

            1933年,廣西軍政要員由于當時賀縣水巖螟的錫礦埸經營不善,特邀赤霓赴桂接辦。赤霓查勘了當地資源,遂議定由廣西出地,華僑集資,組成合營性質的賀縣水巖螟賀成錫礦有限公司,在國內首次引進機械開采錫礦。1938年,礦場受水淹,且日寇又侵陷廣東,石油供應短缺,礦場于是停產,赤霓避居澳門,住羅利老馬路。1942年,因不滿于長期蟄居,赤霓重返廣西,籌劃鍾山錫礦公司的復產。1943年9月,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于錫礦場,終年66歲。

            朱赤霓秉性誠懇正直,不畏權勢,不以權謀私,沒有積聚到什么家財。他逝世后,僅遺鄉間房屋一幢。

            三、朱赤霓與孫中山的密切交往

            關于朱赤霓為孫中山敬送挽聯

            朱赤霓是辛亥革命志士,年青時為辛亥革命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孫中山很器重他,兩人情誼深厚。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于北京。3月14日,段祺瑞執政召開非常國會會議,通過了為孫中山舉行國葬議案,并由財政部撥出治喪費10萬元。在中山先生停靈祭吊期間,有數十萬人前往中央公園公祭。據治喪處統計,僅于月底前,就收到花圈7000多個,挽聯59000余副、橫幅500余條。其中,朱赤霓敬送給孫中山先生的挽聯深沉感人,內容如下:

            妖霧漫天,長城遽壞;

            明星斂耀,舉國同悲。

            挽聯落款為:南洋總支部朱赤霓。

            孫中山與朱赤霓家人的來往

            據說朱赤霓的長子朱嘉祥結婚時,孫中山曾以泥金紅紙親書:“宜爾子孫”四字為賀;朱赤霓的長孫朱在勤出生時,朱赤霓面見孫中山,請中山先生為孫兒取名,孫中山為他的孫兒命名在勤,取“民生在勤”之意;朱赤霓在鄉間的新居落成時,孫中山先生非常高興,特命侍衛從廣州送來名種丹桂兩棵,以為紀念。1920年,朱赤霓的母親葉氏夫人逝世,孫中山曾為其親筆題寫墓碑:“朱府葉氏夫人墓。民國九年六月孫文題”。該墓碑2006年在丹灶朱赤霓故居花園處發現,由朱赤霓后人捐贈給了江門市博物館收藏。

            孫中山等致朱赤霓等的籌餉書信

            廣州博物館藏有一本特殊的黑白照片集,編號為“廣州市博物館編71027”,照片集收錄有157張黑白照片,內容主要為孫中山先生與其同志有關籌備革命軍餉的來往信件,反映了南洋吡叻同志在1912~1924年期間為祖國民主革命活動籌備革命軍餉的情況。程存潔所著的《南洋籌餉(廣州博物館藏孫中山及其同志有關籌餉手札集)》將這組歷史照片收錄書中,其中,有八件書信涉及朱赤霓。

            (本文作者是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五邑僑史》主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_町村小夜子_漂亮华裔美眉跪着吃大洋全集_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