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鈞執導,李夢男、張弘博等主演的電影《散養時代》,將于8月20日在國內院線公映。

據悉,影片已斬獲了第50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劇情長片單元家庭倫理類金雷米獎、第13屆圣地亞哥世界兒童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第16屆奧本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等多個獎項的影片,這份“中國式父愛”收獲了世界各地觀眾的認可,可謂早已“墻外花香”,現在終于在暑期末尾和國內觀眾相見。
《散養時代》并沒有宏大的場面與激烈的碰撞,主要圍繞著一父、一子和一場電影展開,講述了一對非常有代表性的父子情,引發了人們對父親散養教育的思考,以及對父愛獨特性的理解。

故事發生在一個平凡的小鎮,小金豆出生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影片背景是小金豆已經能撒歡的八十年代初。父親金阿貴是春風鎮電影院放映員,他十二歲的兒子金豆最大的心愿便是讓父親能免費為全鎮的孩子放映一場《少林寺》,而此時春風鎮電影院卻面臨著倒閉的危機……
金阿貴與大部分的中國父親一樣,沉默寡言不善與兒子交流,雖然對兒子愛之深卻動輒以打罵;而兒子金豆也如大部分中國男孩一般,好動叛逆,一言不合就青筋凸起……而在這個家中擔負調節作用的女主人因事離家3月,讓這對父子無奈獨自相對,自此沖突頻發。

少了父母時刻監督的金豆,彷如被散養一般。片中,金豆的心理狀態隨著劇情的展開,越來越希望用惡作劇式的搗蛋來博取關注。于是,在外人看來,金豆真的很像一個欠揍的熊孩子,經常引發令人哭笑不得的混亂,父子關系更是劍撥弩張。
最終,當金阿貴終于突破自己的保護殼,決定豁出一切滿足兒子的心愿,當《少林寺》的片頭曲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響起時,金豆邁出了理解父親無奈的第一步,父子最終達成和解。

雖然該片場面雖小,但是影片的寓意卻能讓每一個家庭的父親們陷入沉思。究竟金豆有多“熊”?父子最終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和解?這部電影又能給予觀眾怎樣的思考?走進影院,自然會有答案。(圖片和視頻由電影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