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歷經三年,我省47家升級建設為縣級人民醫院的廣東中心衛生院全部開業。2019年12月3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好消息。47家中心衛生院分布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4個地市39個縣(市),它們的順利開業,標志著我省三年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17年起,廣東打出醫療強基層“組合拳”。各級財政統籌安排500億元實施軟硬件七大類18個項目。其中,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是其中的首要任務,也是重中之重。
該項目在40萬—100萬常住人口的縣(市)選擇1所中心衛生院、100萬以上常住人口的縣(市)選擇2所中心衛生院,按照200張床位以上的規模,每家平均投資1.8億元,升級建設成為中等水平的縣級綜合醫院,使其成為縣域次級基本醫療衛生中心。
各級財政統籌安排96.12億元,2017、2018連續兩年,廣東將該項工作列為省十件民生實事加以推動。2017年,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項目全部動工建設;2018年8月28日,第一家升級建設的中心衛生院開業;2019年9月26日,15家中心衛生院集中開業,開業中心衛生院達24家。
目前,47家升級建設中心衛生院已全部開業投入使用,硬件條件、技術水平、服務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升級。
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建設前相比,47家中心衛生院建筑面積共計增加了48萬多平方米,床位增加了10341張,萬元以上設備增加了3174臺,增加ICU床位350張、血透室床位455張、手術室196間。
建設后,47家中心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增至3260人,增幅41.9%,一級診療科目增加172項,增幅25.5%,二級診療科目由原來的36項增加到308項,原來不能開展的腔鏡、介入等三級手術也將逐步開展。統計2019年9月開業的24家中心衛生院開業后與往年的數據發現,門急診量同比增加13.1%,住院量同比增加10%,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當前47家中心衛生院已完成階段目標,但全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工作進入攻堅期的決勝階段?!鄙鲜鲐撠熑私榻B,接下來,廣東將著力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人才招聘引進、培訓培養、增量提質上下功夫;二是要在形成服務能力、政策合力、機制活力上下功夫,力爭47家中心衛生院用2—3年時間達到中等縣級綜合醫院水平;三是要在全面完工、全面建成、全面收官上下功夫,大力推動190家升級建設的縣級公立醫院項目全面完成、盡快開業,確保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目標任務如期按質完成。
實地走訪
寬敞的門診、嶄新的大樓、進門即有導醫指引、診室分布合理、病房設施齊全……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其中幾家升級建設的中心衛生院,發現它們的就醫環境大幅改善,設備設施全面升級,醫技人才不斷充實,服務能力持續提升,越來越多基層群眾可以就近就地就醫。
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中心衛生院
填補了沒有兒科病房空白
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洪平偉介紹,以前該院業務用房建筑面積僅7600平方米,樓房破舊,走廊狹窄,病房設施簡陋,醫療設備陳舊落后,能夠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非常有限,不少患者外流到縣、市乃至省的大醫院就診。
升級建設后,如今該院建筑面積達3.7萬平方米,規劃設置了層流手術室、標準的消毒供應中心、寬敞潔凈的產房,萬元以上設備從47臺增加到92臺,床位數從建設前的160張增加到360張。以前,門診只開設中醫科和五官科,現在門診科室設置齊全,能開展腹腔鏡、宮腔鏡手術、腦梗溶栓治療術等新技術,還填補了沒有兒科病房的空白。
洪平偉介紹,與2018年同期相比,2019年1—11月該院診療量增長40%,住院量增長15%,手術量增長39%,業務收入增長33%。
云浮市新興縣稔村中心衛生院
患者留在了本地就醫做手術
同樣發生較大變化的還有云浮市新興縣稔村中心衛生院。該院配套購置了40排螺旋CT、四維彩超、腹腔鏡、椎間孔鏡等設備,配置了標準化的層流手術室和供應室等設施。
升級建設前,該院全院醫技人員86人,投入運營后全院醫務人員178人,其中具有初級職稱135人、中級職稱14人、高級職稱7人,還有6名幫扶專家。
軟硬件的提升,使很多原需要到二級以上醫院才能解決的復雜病例在該院得到治療。2019年11月,該院門診量同比增長26%、住院人次同比增長43.35%。
54歲的云浮新興縣稔村村民麥國華,原本拒絕在“家門口”的醫院手術。不久前,他騎摩托車時出了意外,右脛骨粉碎性骨折,被送到新興縣稔村中心衛生院(新興縣第二人民醫院)救治。若是常規手術,他的右小腿要開一個近20厘米的口子,為此麥國華寧愿保守治療,忍痛兩個月,也不愿意開刀。
在稔村中心衛生院幫扶的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阮骨科主治醫師張濤,給了麥國華意料之外的“第三個選擇”——微創鋼板螺釘內固定術。術后13天,麥國華恢復良好,右腿也不痛了。
微創手術后,腿上只有兩個3—4厘米的小口子。麥國華連聲稱贊:“中心醫院環境好了,技術強了,我看病更放心了!”他希望,未來中心衛生院能引進更多技術和人才,“家門口”的醫院可以救治更多疾病。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朱曉楓 通訊員 粵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