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與一帶一路建設
●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放眼世界的偉大創舉。它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也是世界文明融匯發展的和平之路。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對在東西方文明交往歷史星空中處于重要地位的絲綢之路產生無限的遐想。2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再次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既是對這份文明遺產的繼承,更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往開來的偉大創新。
●倡議提出8年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14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加入“一帶一路”大家庭。比較起古代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已經不是中國人在面對外部陌生世界時,舟車勞頓、小心翼翼的探索,而是對整個世界了然于胸的頂層設計,是中國主動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的又一壯舉,體現了大國崛起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邏輯起點
羅素在《中國問題》中認為,中國文化延續數千年而不衰,實在了不起。他在書中寫道:“從孔子時代以來,古埃及、巴比倫、馬其頓、羅馬帝國都先后滅亡,只有中國通過不斷進化依然生存,雖然也受到諸如昔日的佛教、現在的科學這種外來影響,但佛教并沒有使中國人變成印度人,科學也沒有使中國人變成歐洲人?!彼J為,最大的原因或許因為中國人口眾多而且又同屬于一種文化;其次,中國文化善于同化外來文化。
為什么中國文化能夠同化其他文化,而不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中國文化具有集納意義,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包含了自強的力量、兼容的氣度和通達的智慧等特點,適用于世界各民族。二是中國文化包容大度,博采眾長,具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特質。正如羅素在《中國問題》中指出的,中國人“對于西方的壞東西——獸性、不安、欺壓者和純物質貪欲,他們都心如明鏡,不愿接受。而對于那些優點,尤其是科學,則照單全收?!比侵腥A民族具有謙虛、好學的美德。與其他文化交流時,不是傲慢、敵視,而是學習、借鑒?!叭诵?,必有我師焉?!敝t虛、好學使中國文化變得日益智慧和強大。四是中國人民長期形成的文化認同感,這種強烈的認同感使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緊緊凝聚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
上述四個方面,是中國文化強大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所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文化觀念、文化傳統和文化發展之路的高度認同和堅定信心,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治國理念、發展道路的根本支撐。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跨越千年而生成并不斷進化,是在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薪火相傳的優良品質,它們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這些優秀的文化基因,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結出碩果、大放異彩,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又一次精彩綻放。
平等互鑒、開放包容
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胸襟和格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在于其多樣性和包容性。因為尊重,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多樣;因為多樣,所以精彩。
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指出,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他把冷戰后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劃分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他認為:“文明之間最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來自一個文明的人戰勝、消滅或征服來自另一個文明的人?!薄袄浜推健⒗鋺?、貿易戰、準戰爭、不穩定的和平、困難的關系、緊張的、對抗、競爭共存、軍備競賽,所有這些說法,或許最恰當地描述了不同文明實體之間的關系。信任和友誼將是罕見的?!?/p>
中國人的文明觀則恰恰相反,按照中國人的邏輯思維,各種文明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相互包容,相互借鑒,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文明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是融合,而不是沖突。這一觀點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印證,古代絲綢之路的繁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大量的考古證據表明,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往遠在絲綢之路以前就已經存在,而以兩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為標志的絲綢之路,使得這種交流和交往成為一個朝代的自覺行為,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極大地推動了夷漢之間商品的交易和文化的傳播。與漢朝相比,唐朝的開放包容更上層樓。唐人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外來文化。當突厥人請求在內地安置而群臣反對時,唐太宗李世民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正是這種自上而下的大度與包容,最終為大唐帶來萬國來朝的盛況。
據《唐六典》記載,唐朝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交往,而鼎盛時期同時交往的國家就有70多個。盛唐時期的長安城,人口達到百萬,其中外來人口約占20%。胡人、胡樂、胡舞、胡食、胡服隨處可見,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各種宗教也開始廣泛傳播。對唐朝全盛時期的繁華,王國維在《讀史》中這樣進行描述:“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此是唐家全盛時”。大唐氣象之所以彪炳千秋,為世界所景仰,就是因為它沒有華夷之辯,各種文化競相綻放于世界之都長安,其恣意縱橫、包容天下的氣概,使我們的文化底蘊更加雄渾深厚。
漢唐時期文化的平等互鑒、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個縮影。中華文化向來不懼怕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如此,中華文化還期待與外來文化相融合,在融合中不斷發展壯大。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成就了漢唐的繁榮昌盛,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燦爛輝煌。也只有開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們的文化更加偉大,而這種偉大又反過來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既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文明,也是本土文明不斷與世界文明交流融合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文明。
如果按照亨廷頓的理論,在這漫長的文明交融和發展過程中,不知道會爆發多少次文明間的沖突和戰爭,然而歷史恰恰相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通過貿易交往、文化交往,完全可以實現和平共處、互利雙贏,從而開辟新的文明互動局面。
現在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發揚古代絲綢之路的精神,以平等互鑒、開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再次向世界敞開中國的大門,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在政策、設施、資金、貿易和民心方面的互聯互通,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體現、新表達。
與之前的對外開放相比較,“一帶一路”倡議打開了一個更加寬廣的格局:
首先是空間更加博大?!耙粠б宦贰苯ㄔO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重點是面向亞歐非大陸及沿海島嶼,同時向所有愿意加入的國家和地區開放,區域極其博大,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同中方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國家已達到140個,約占其中的三分之二。
第二是內容更加博大,它不但涵蓋貿易、投資、交通等經濟領域,還涵蓋政治、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政治上的求同存異,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文化的多元共存等。
第三是共同利益更加博大?!耙粠б宦贰笔紫扔芍袊珜岢霾⒎e極推動,但這并不表明它僅僅代表了中國的國家利益,而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動、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的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框架,將中國機遇變為世界機遇,增進“一帶一路”參與各國人民的福祉。
第四是視野更加博大?!耙粦稹鼻跋?,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將目光投向遼闊的歐亞大陸,第一次區分了陸權與海權的觀念,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并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島理論:“誰控制了世界島(即亞歐大陸),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本椭袊裕耙粠б宦贰钡奶岢霎斎徊皇菫榱恕翱刂普麄€世界”,而是一方面實現與沿線國家的戰略對接、政策協調和優勢互補,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戰略大迂回,在某種意義上是以回歸傳統陸權的方式形成對近代以來處于強勢的海權的對沖。孫子說:“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中國巨大國際貿易量的90%以上要通過海上運輸,并嚴重依賴4條海上運輸生命線,因此也面對了巨大的航路風險。“一帶一路”并舉,既重新開辟歐亞大陸這一傳統的貿易主通道,規避可能出現的海上風險,也通過加強與沿線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貿易往來,有效回避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
立己達人、兼濟天下
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情懷和擔當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得志的時候要修養自身,得志的時候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文化最強盛的國家。中國從來不吝嗇與世界分享。絲綢之路是中國主動打通與世界交流的通道,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這些在當時的西方被視為重要的奢侈品。漢唐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惠澤天下,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以至于華人直接被稱為“漢人”或者“唐人”,至今很多地方還有“唐人街”的存在,“漢語”則成為中文的代名詞。而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傳播到世界各地后,更是直接影響到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比如在歐洲文藝復興過程中,造紙術和印刷術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性作用。
在清朝末期,由于長時間的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中華民族與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聯系,而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文化失去了向世界學習、提升自己的寶貴機會,最終導致被動挨打的局面,成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一段屈辱史。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再次崛起,從一個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國家,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落后的農業生產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不僅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并且在多次國際性危機中擔負起一個大國的責任。197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3%,而現在,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預測,未來5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將超過四分之一。2020年,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積極組織復工復產,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對穩定世界經濟、增強各國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初,中國莊嚴宣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這不僅是中國發展史上的奇跡,在世界發展史上也是一個彪炳史冊的奇跡!
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特別是在脫貧攻堅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也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充分展示了中國力量。對于那些正在探索發展路徑的國家來說,中國的成功,無疑為他們帶來了現成的可以參考、可以借鑒、可以復制的發展模式。
尤其在擺脫貧困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很大一部分是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甚至是貧窮落后的國家,貧困人口仍占相當比例。“一帶一路”建設的蓬勃發展,必然會對這些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增長和脫貧致富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而中國也正以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的姿態去擁抱世界。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主動將自身發展經驗和發展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一起實現共同發展。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中國與各方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為世界共同發展增添新動力,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所體現出來的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國際情懷和使命擔當。
以和為貴、合作共贏
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遵循和宗旨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是否可以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在中國文化的基因里,“以和為貴”是亙古不變的主張,“家和萬事興,國和天下平”,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年來發展的主線。古訓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歷史上,中國雖然也有過戰爭,但大多是面對侵略的自衛反擊戰,如漢武帝抗擊匈奴入侵,通過自衛捍衛了領土完整和漢帝國統一。在中華民族形成和壯大過程中,各民族間時有沖突,圍繞中原大地,你來我往,各有輸贏,但無論誰是勝利者,最終都自愿加入中華文明的大家庭。
從歷史視野和全球視野看,中國的崛起一直是一種溫和的、和平的崛起,而非通過發動戰爭、霸權擴張、對外殖民、掠奪他國財富與資源的方式崛起,這與其他大國崛起是有本質不同的。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大多來自世界各地,而故宮博物館的藏品基本上都是中國自己的文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子貢曾經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鬃诱f:“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這三項中,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孔子的選擇是先“去兵”,然后“去食”,因為“民無信不立”。由此可見,中國的治國、治政之道,“兵”絕非首善之選。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也進一步闡釋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而主張以文化人、仁義愛人的思想。
鄭和曾七次下西洋,他率領的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然而在七次下西洋的28年間,卻從未主動發起過一次對沿線國家的侵略戰爭,沒有殖民過一寸土地,打過幾次仗也都是防衛性作戰。甚至在爪哇島,一百多名士兵被誤殺之后,鄭和也沒有發起報復性軍事行動,而且還放棄了對方的賠償,這令對方國王非常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鄭和所傳播的,就是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禮儀,也正因為如此,鄭和被當時沿海國家視為明朝的和平使者。
近代中國經歷了長達百年的軍事侵略,飽受民族屈辱,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深知和平之可貴、霸權之可惡?!凹核挥鹗┯谌恕?,中國要走的復興之路,必然不是強權、霸權擴張之路,中國不會將同樣的痛苦和屈辱施于別國。
也正因為如此,在中美關系上,中國一貫堅持“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國發展強大并不意味著美國的終結,兩者并不是零和博弈關系,而是可以通過合作實現共贏。同樣,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合作總比摩擦好,對話總比對抗強。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盡管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矛盾和沖突,但完全可以通過友好協商、精誠合作來化解,通過合理管控分歧,擱置爭議,實現共同發展,為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一帶一路”倡議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它既著眼于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更著眼于世界經濟聯動發展;既致力于同相關國家分享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也助力于推動解決當前世界發展難題,是一個促進全球發展合作的中國方案。正如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評價,“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基于全球共同繁榮的理念提出的,與聯合國提出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一致、理念相通,是一個共贏的倡議。
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累計超過了1000億美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額已經超過了6萬億美元。巨額的資金投入,誠懇地推動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落實,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言必信、行必果”,看到了中國崛起“以和為貴”的正能量以及“合作共贏”帶給世界的希望。
老子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边@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最基本的遵循。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
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追求和向往
《左傳》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尚書》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與鄰國友好相處,是我們立國的法寶。而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使各國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是萬國咸寧、天下太平的實現路徑,也是中國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向往。
這一追求和向往發展到今天,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和向往。人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隨著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冷戰結束后,人類社會在20世紀90年代后迎來了歷史上最壯闊的一波全球化浪潮。而中國恰好在這一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推動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并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成為全球化的參與者和后來居上者——全球化極為充分地激發了中國的比較優勢,中國的經濟地位和綜合國力也于此時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從而成為這一波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目前,全球化進程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局面。一方面,全球化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受益而迅速崛起;另一方面,部分發達國家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的利益受損,而發展中國家占了全球化的便宜。于是一些西方國家出現了“逆全球化”動向。全球貿易領域保護主義的興起,英國脫歐,美國特朗普政府不斷“退群”等等,都是這一新動向的體現。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近幾年先后退出了TP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移民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伊朗核協定、世界衛生組織、開放天空條約……“退群”的理由通常是:對美國不公、對美國不利、與美國意圖相悖等等,說到底,就是“美國第一”“美國優先”的狹隘思想在作祟。
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是霸權穩定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他認為,世界需要一個強權國家來承擔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責任。美國政治學家約瑟夫·奈據此提出“金德爾伯格陷阱”,他分析,中國崛起以后的動向可能不是“示強”,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擔目前美國無力負責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從而使世界陷入領導力空缺、危機四起的險境。這種說法本身就邏輯混亂。
中國沒有霸權的思想,也不謀求世界的領導地位,但中國向來有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和向往。實際上,中國既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受益者,也是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一直都在履行大國責任。比如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中國堅定支持《巴黎協定》,近幾年中國成為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也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來自中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碳達峰”“碳中和”這兩個名詞還首次被寫進了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
“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在目前出現“逆全球化”動向的情況下,中國作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積極推動者和堅決擁護者,為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之一,它的本質就是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繁榮和發展,并歡迎其他國家搭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它搭建了一個互利合作的平臺,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去了資金、設施、技術、人才以及制度和文化,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正如查爾斯·金德爾伯格所說:“‘一帶一路’倡議所倡導的互聯互通和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正是化解沿線國家政治動蕩和社會凋敝的一劑良藥?!?/p>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后,世界各國人民成為一個同舟共濟、共同抗疫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再一次承擔起一個大國的責任,在自身防疫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并力所能及地向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在抗疫最艱難的時期,中國也于2020年底前向各國提供了超過2000億只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測試劑盒。同時,中國積極履行將疫苗作為公共產品的承諾。中國疫苗因為安全有效、易于保存、便于運輸而廣受各國歡迎。6月29日,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二十國集團外長會上表示:中國迄今已向近100個國家提供了超過4.5億劑疫苗。與中國守望相助的“一帶一路”沿途國家成為中國優先援助的對象。
堅持文化自信,推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一)堅持文化自信是保持“一帶一路”戰略定力的精神力量
前文講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文化基因,這些強大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胸襟和格局、情懷和擔當,決定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遵循和宗旨、追求和向往?!耙粠б宦贰背h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以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得到沿線國家廣泛認同。
但是這些,并不必然被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所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為沿線國家人民帶去福祉的同時,必然會對現有的世界格局帶來影響,甚至是推動世界新秩序的重構,這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看到的,于是難免不滿和掣肘。南海局勢的緊張、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等都與此不無關系。美國政府還試圖說服其盟友合作,阻撓聯合國承認“一帶一路”為全球公共產品。
在6月召開的七國集團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又提出了一項“重返更好世界倡議”(B3W)全球基建項目。根據白宮方面解釋,B3W倡議是一個“由主要民主國家領導的、以共同價值觀為導向、高標準和透明的”基礎設施伙伴關系,以幫助縮小發展中國家40多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需求。
輿論普遍認為,這一倡議就是想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抗衡,甚至替代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但在如何應對這一倡議的問題上,我很贊同鄭永年先生的觀點:“我們應該公開對這個計劃表示歡迎和支持。我們應該強調,歡迎任何一個有助于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計劃。這也是中國‘一帶一路’的初衷。我們并不認為,七國集團的這個項目是和中國‘一帶一路’具有競爭性的,更不用說是‘替代方案’了。相反,這個項目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認為,可以密切關注、仔細研究這個計劃,并把一些有用的東西吸納到“一帶一路”之中,抱著開放的態度,隨時改進我們的行動計劃。
事實上,雖然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國家的“圍堵”,但“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受到了沿線各國的普遍歡迎。之所以如此,首先基于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帶一路”倡議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中國的投融資不僅手續簡化,而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一直以來中國都是通過和平通商、互利共贏,共享貿易繁榮,來推動和促進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世界人民福祉的,古代絲綢之路如此,21世紀“一帶一路”也是如此,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使然。這一點,與西方政府和機構過去曾利用發展資金來強迫受援國進行大幅政經變革,附加人權、氣候變化、腐敗和法治等侵入性條件有著本質區別。
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并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充滿善意。譬如近期,來自愛爾蘭的歐洲議會議員米克·華萊士(Mick
Wallace)就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表示:“這個有著近6000年歷史、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在人類進步的幾乎每個指標上都超過了北半球國家,并且,中國不侵略、不轟炸、不制裁任何其他國家”,他呼吁:應該致力于與中國和平共處,而不是被美國人牽著鼻子走。持有這一觀點的人并非個例。由此可見,國際社會不乏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對中國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堅定地相信中華文化不會對世界造成傷害,不會損害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只會更好地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和共同進步,這是我們保持“一帶一路”戰略定力的精神力量。
(二)堅持文化自信是促進各國人心相通的重要前提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人與人之間互利互信,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穩固的根基。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尊重其文化、習俗是最基本的禮儀。
霸權主義認為,自己的東西才是好的,別人的東西都不好。因此,霸權主義的文化交流,不是平等的文化交流,而是以一種征服型的心態,向別國輸出他們的文化。霸權主義者對自己的文化也充滿自信,他們把文化分成三六九等,認為他們的文化是最優秀的,因而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但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應該是開放包容,而不是自高自大、唯我獨尊。中華文化主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好壞優劣之爭。謙虛、友善、尊重、包容是中國人對待其他文化的基本態度。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欣然接受他國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終實現各國、各民族之間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正是由于中國文化本身并無排它性,因此在與其他文化相比較時,更顯得卓而不群。
開放包容的文化氣度、平等互鑒的文化品格、謙虛務實的文化態度,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融入其他文化,更加順暢地與各國人民進行溝通與交流,這是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人心相通,消除隔閡、跨越障礙、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穩步前行的重要前提。
(三)堅持文化自信是掌握國際話語權,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先決條件
4月,美參議院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其中提到將批準3項撥款,每年總額5.7億美元,用于支持媒體開展破壞中國海外倡議聲譽的報道。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反制中國,尤其是抹黑“一帶一路”倡議。而這并非美國第一次這么做。
面對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種種疑慮甚至惡意抹黑,中國外交部等相關部門已經有理有據、有力有節地作出回應。如何讓世界理解古老的絲綢之路精神,認同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是關系到“一帶一路”建設能否順利推進的先決條件。
中國要想爭取國際話語權,我認為至少應該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要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全人類價值的優良基因,用現代的語言、西方人更易接受的話語體系進行闡釋。讓各國人民真正了解并接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為貴”“為而不爭”等中華文化精髓。二是針對某些國家的“退群”,中國應該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國際秩序和國際事務中,借助現有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發出自己的聲音,“無為而無不為”,要相信國際社會中大部分人是有良知的,同時也要相信中華文化能夠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三是針對某些大是大非的問題,該聲明立場的時候要聲明立場,要勇于提出有益于全人類的正義主張。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個人尚且如此,國家更應該在大義面前義不容辭。
深厚的歷史底蘊、強烈的文化認同、通達的外交智慧、適時的大國主張,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關鍵,也是我們爭奪國際話語權的底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