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晚,靴子終于落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7月23日,新東方股價直接腰斬。中概教育基金價格再度走低。有人評價,這是校外培訓機構最“清涼”、最“綠色”的一個暑假。
“雙減”政策有何看點? 這一次中央出手,孩子和家長能真正減負嗎?整頓校外培訓機構,透露了什么信號?
節假日不搞學科類培訓,學科培訓費可能更低?
這一次,文件內容很重磅,但簡單梳理一下,大概有三大層次內容。
第一,減少作業負擔,將學生從“題?!敝薪夥懦鰜?。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
第二, 學校發揮教育主戰場的功能,引導學生自愿參加課后服務。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不得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講新課。
第三,重拳出擊,整改校外培訓機構。包括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剝離教育與資本,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格控制資本過度涌入培訓機構,
文件之中,還特別談到了廣州要成為試點城市。
試點內容是,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目的是解決過多過濫問題。培訓熱潮退去后,哪位是良品,哪位是次品,自有定論。
其次,鼓勵有條件學校要提供興趣服務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參加,如果學校不能滿足學生需求,鼓勵找“外援”——校外非學科培訓機構。
第三是,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也就是下一步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培訓費用可能會進入一個較合理的空間。
總之,一場席卷全國的教育改革即將展開,家庭、學校與培訓機構間的三方關系將重新理清。
撲滅培訓機構“虛火”,刺激公立學校提質增效
今年,校外培訓機構似乎不是很太平。
5月,北京、北京海淀均發布文件,首次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作出統一規定,首次對教育培訓行業的廣告投放制定標準。
6月,15家培訓機構包括作業幫、猿輔導、新東方、學而思、精銳教育、掌門1對1等,一共被罰了3650萬元。
其實,這些年來,政府一直都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負,但不少人感慨卻是“越減越負”——學校的作業是少了,但校外培訓的壓力陡增,不僅擠壓了孩子課后活動時間,而且磨去了孩子成長的童趣。
這就好比減肥,好不容易在健身房里消耗了幾百卡路里,轉頭吃了一堆垃圾食品,結果自然是越減越胖。
所以,給中小學生減負,撲滅校外培訓的“虛火”,這有一定道理。但往前追溯,校外培訓機構為何會存在?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說,校外培訓機構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部分學校辦學質量差、效能低,刺激了家長的培訓需求,因此他們選擇花錢讓孩子參加學科類培訓,渴望縮小孩子與優等生的差距。
在新環境下,校外培訓機構應充當一個怎樣的生態位?
“如果一味取締校外機構,對整個教育系統都不是好事。”儲朝暉說,培訓機構定位是做教育不是做培訓,不要簡單把它當成商品、賺錢的工具,應該把重心放在育人,才能塑造一個良性的生態。
看來,培訓機構的轉型已是箭在弦上。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圣足提出,可以引導和鼓勵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發展,轉向素質教育題材,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后培訓活動,以補充全日制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
這是一場關于教育是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大討論。在過去一段時間,資本曾深入參與教育行業之中,家庭收入更高的孩子,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就越高,這對實現機會均等、階級流動來說,不是一件樂觀的事情。
這幾次,國家和中央出手,切斷教育與資本的聯系,是為了讓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根本目的,畢竟教育不能只有效率,沒有公平。
我們也能看到,文件之中特別提出,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需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試點城市廣州更是承擔重任,探索引入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發展孩子多方位興趣,進一步打破學校教育“唯分是從”“以分取人”和“分分計較”的困局,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德智體美的人。
“如果學校不采取手段增高效能,未來可能會被另一種形式打敗,比如是家教和拼班上課?!眱Τ瘯熣f。
所以,對校外培訓機構整改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看公立學校如何提質增效,讓在一個微觀環境中的孩子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相信,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提供均衡、免費和有質量的公共教育,是所有人喜聞樂見的結果。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