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和這個夏天說再見了,我想我會懷念,有奧運,有西瓜,雖然哪也去不了,但是還有你?!边@條被上千名用戶轉載的微博宣告,陪伴觀眾兩周多的東京奧運會結束了。
現場沒有觀眾、沒有浪潮般的歡呼聲,喝彩卻從未缺席——賽事轉播、互聯網社群、各類視頻平臺……新媒體時代,更多樣的呈現、更多元的解說,讓觀眾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觀奧體驗。
“自信又活潑”“可愛又有力量”……這屆奧運會讓人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格外動人的運動員們:氣步槍運動員楊倩射落首金后,在頒獎臺上可愛“比心”;女子鉛球決賽中,即將奪金的中國選手鞏立姣激動得對鏡頭大聲喊出:“CHINA,牛!”4×100米接力賽前,中國男子、女子隊分別擺出“龜派氣功”“袋鼠搖手”的亮相姿勢。
“東京奧運會閉幕式”的微博熱搜下,中國網民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不舍——真的太喜歡這屆奧運會了!
從活力動感的中國運動員、大氣自信的觀眾,到“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的展示,這屆奧運會用一幕幕經典瞬間,證明了競技體育不滅的力量和魅力。
◎冠軍“萌萌噠”
一個“比心”的手勢,幾乎成了這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的標志性動作。
奧運會首日的女子10米氣步槍賽場上,射落東京奧運會首金的“00后”少女楊倩,在領獎臺上雙手彎曲,指尖抵住頭頂,比出一顆愛心的形狀。這張“比心”的照片成為奧運首日的經典一幕,讓無數屏幕前的觀眾會心一笑。
楊倩在東京奧運會射擊女子10米氣步槍頒獎儀式上“比心”。新華社發
“突然感覺這屆奧運會不一樣了?!痹凇?0后”觀眾劉女士的印象中,以往參加奧運的中國健兒,大多是嚴肅刻苦、不茍言笑的,像是憋著一股勁,誓要為中國爭下一枚金牌,“很敬佩,但看著也心疼”。
而這屆年輕小將們帶來的青春、活潑氣息,無疑讓許多觀眾眼前一亮。涂著粉色珍珠美甲、別著小黃鴨發夾的楊倩,讓劉女士覺得“就像身邊親近的小妹妹一樣”。隨著媒體的深入報道,楊倩的“清華學霸”身份迅速傳開,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也讓許多關心運動員退役后事業發展的國人倍感振奮。
“比心”是一個流行于年輕人之中的動作,用于表達善意和友好。楊倩之后,這個動作迅速風靡奧運賽場:有張家齊、陳芋汐、全紅嬋的“花式”比心,有馬龍的“衛冕式”轉圈比心,有三大跳水女將郭晶晶、陳若琳、施廷懋的“傳承式”比心。上一秒還冷靜沉穩的健兒,下一秒就化身“萌萌噠”比心小可愛。
李雯雯在舉重女子87公斤以上級決賽中“比心”慶祝。新華社發
有媒體評論稱,現在的奧運選手越來越敢在鏡頭面前展示真我,放松開心地做自己。在得到金牌之前,他們早已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快樂冠軍”。
奧運會的“新”,在于參與者之“新”。自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開始,“90后”成為中國軍團的王牌軍,當時憑借夸張幽默的表情火遍全網、“用盡洪荒之力”奪得仰泳銅牌的傅園慧,正是一名“95后”運動員。
今年,共有328名“90后”運動員參賽,其中近60%是“95后”運動員?!?0后”運動員也有58人之多,不得不提的是,金牌獲得者中的“00后”更是達到近27%。
14歲的全紅嬋被教練高高舉過頭頂慶祝。新華社發
許多觀眾第一次發現,運動員們的形象不僅是場上拼盡全力、矯健沖鋒的,還有可愛、搞怪、英氣等多種面孔,向世界展示中國“后浪”風采。
不過,對于同樣是“00后”的廣東省跳水隊運動員吳魯賢來說,年輕小將們的青春活潑并非這一年才橫空出世。今年21歲的吳魯賢練習跳水已有10年,曾與奧運冠軍陳艾森、謝思埸、全紅嬋等一同參加訓練。在他的記憶中,與自己年齡相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一直都是“可可愛愛”的。
吳魯賢告訴記者,更加多元、深入的媒體報道,或許也是展現運動員“另一面”的原因之一:“以前只有重要比賽才會有直播,現在由于疫情、技術進步等原因,各種大小賽事都有直播、轉播了,大家慢慢地就發現運動員更多的小細節?!彼硎荆撾x了國家隊、省隊運動員的身份后,大家私底下跟同齡人沒有什么兩樣,自己平時也會玩微博抖音、逛逛商場、發發自拍。
◎觀眾更“貼近”
更“新”的變化,也同時發生在賽場之外。自媒體時代的奧運賽場,早已不局限于電視機前。
8月1日晚,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男子100米亞洲紀錄,他的母校——暨南大學的師生共同在電視機前見證了這一刻,大三學生趙婷便是其中之一。當晚,與許多暨大學子一樣,她也在朋友圈驕傲宣稱自己來自“暨南體校”。
8月1日晚,暨南大學師生集體收看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直播,為蘇炳添加油。李細華 攝
今年的奧運會是短視頻環境下的首屆夏季奧運會,各大短視頻平臺均積極響應,開設了奧運熱點資訊、運動員直播訪談、體育脫口秀等多個欄目。從豆瓣、微博、快手、抖音再到朋友圈,手機成為年輕世代“追”奧運的第一線。
“這屆奧運會是我參與感最強的一屆。”趙婷說,除了觀看許多比賽的轉播之外,她還參與了社交媒體上的熱烈討論。她笑稱,最近的日常就是把各種視頻軟件刷成了“運動員專場”,和其他網友一起分享運動員們努力、有趣或搞怪的“另一面”。
讓趙婷感嘆的是,比起獎牌,觀眾們似乎更加關注運動員的故事。這一點,可以從各大網絡平臺逐漸“走偏”的熱搜中窺知一二:從“蘇炳添每晚十點準時關手機”到“許昕球打到馬龍背上”,再到“孫穎莎Q彈的臉”,觀眾們更多地討論運動員的生活、情緒、家庭等細節,感受到體育健兒是一個個更有趣的、更豐富立體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聊起許昕混雙失利后迅速調整、孫穎莎連追八個球、全紅嬋只把奧運會當作“跳五次水”等比賽細節,趙婷如數家珍,表示自己深深為運動員們強大的心理素質而震撼:“在今后我也會學著面對困難,接受困難,及時調節自己的心態,向他們學習。”
這一屆的觀眾,似乎與運動員們更“貼近”了。乒乓球混雙決賽中,許昕與劉詩雯不敵日本選手獲得銀牌,當晚網民幾乎“炸開了鍋”,卻都是安慰、鼓勵之聲:“小棗(劉詩雯小名)不哭,已經很棒啦!”“永遠保有拼盡全力的勇氣,也能坦誠面對輸贏,昕雯CP(意為‘組合’),大氣可愛!”“中國隊一定是因為我看了比賽才輸的,我耽誤國家奪冠了……”
對此,有網友說:“因為我們更自信了,我們不再單一追求榮譽了,而是更看重這背后立體的人及精神。”
在紛繁的輿論洪流中,作為賽場外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各大官方媒體也起到了為運動健兒、中國體育事業打氣的作用。
東京奧運會開幕后第三天,中國軍團無金牌入賬,幾個沖金項目未能如愿,網上出現一些郁悶之聲。次日,新華社即發表短評《勝負乃常事 從頭再拼搏》稱“爭銀奪銅一樣值得點贊”;華聲在線題為《透過奧運會這扇窗看中國》的文章也分析稱,“平視世界”的中國不再只盯著金牌,因為“我們早已不需要通過別人來證明自己”;南方Plus的“奧運快評”欄目在《中國驕傲,感謝所有奧運健兒》中總結道,“越來越理性的中國觀眾,正撇開‘唯金牌論’的歷史情結,書寫對于奧運賽事的全新記憶,這背后是由內而外迸發的民族自信與榮光”。
中國隊隊員在女子4x100米接力決賽后。新華社發
時間撥回1984年,許海峰奪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那一屆奧運會首金得主,同時也是中國首位奧運冠軍,實現了中國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對于許多中國觀眾來說,奧運會一直承載著國人的期望,盼望著能通過這場世界級的賽事,向外展示中國的發展、進步與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37年后的2021年,觀眾們仍然期待中國健兒奪冠,但正如許海峰寫下“書法作品”——“YYDS”(網絡語,意為“永遠的神”)、向首金得主楊倩與中國隊表示祝賀,中國觀眾正在以一種更自信、淡定、開放的態度,擁抱這場重要賽事。
◎超越與進步
在新浪微博上,話題“這屆奧運會與往屆的不同之處”引發了1.3億閱讀量,網友紛紛留言:“狠狠地修正了審美,緩解了年齡焦慮”“讓我們更愛國了”“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而是體現奧運精神”……
通過奧運,人們知道了陳雨菲獲得羽毛球女子單打金牌之前,曾11次敗給當日的對手;知道了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馬龍曾因左腿膝蓋磨損鈣化而接受膝蓋手術,從無法直立行走到重獲國際比賽冠軍,他用行動證明了“漂亮的離場并不只有在巔峰時期退役,也有絕地求生,也有從零開始”。
馬龍擊敗德國隊選手波爾后慶祝。新華社發
回憶起征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近20年的備戰經歷,曾奪得男子雙人3米板冠軍的羅玉通仍然感慨良多。“運動員能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為夢想拼搏,都是經過刻苦訓練、努力奮進的,非常不容易?!彼嘈?,只要每個運動員都盡力發揮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中國人頑強的意志與動力、自信堅韌的精神面貌,就已經值得所有人的掌聲。
羅玉通印象中,在世界各地的跳水大賽上,各國選手們雖然可能語言不太通暢,但運動本身已為彼此的友誼搭建橋梁,互相尊重?!敖裉欤覀冎袊倪\動員也越來越自信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奧運精神、強國氣魄的傳遞。”他說。
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田徑項目男子100米決賽后身披國旗。新華社發
在中國對外交往、開放互動中,體育一直是重要的交流窗口。對力與美的追求與崇敬,讓國民之間的友誼變得理性而純粹。
10米跳臺比賽當天,中國代表隊年紀最小的運動員全紅嬋上演“水花消失術”后,外國教練都“饞哭了”,從國外網友到媒體,無不盛贊這名14歲的小將“完美”;37歲老將呂小軍奪得金牌后,不光是裁判排著隊找他簽名合影,國外20余萬的“軍神”粉絲也狂歡慶祝,大贊他為“史上最佳”。
與此同時,觀眾們也常常為國際健兒之間的友誼感動,直呼“破防”:當奧恰洛夫第19次被馬龍打敗,卻大方說出“祝賀我的對手”時;當管晨辰從平衡木上穩穩落地,場下的美國運動員蘇妮莎、拜爾斯為她高興時;當肯尼亞馬拉松男子冠軍基普喬格站上領獎臺時,無數人被他沉穩、滄桑卻堅定的眼神所深深震撼……
“體育教會人們的,是如何應對失敗和挫折,追求超越與進步?!绷_玉通說,無論是奪金還是惜敗的運動員,甚至是沒能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他們每天都在與成功、失敗以及傷病打交道。賽場不僅是冠軍的舞臺,也更應該是千萬人全身心投入比賽、迎戰挫折的舞臺?!斑@種經驗無論是對運動員還是對觀眾來說,都是寶貴的經歷,都是競技體育點燃的激情和希望?!绷_玉通說。
【記者】黃楚旋 實習生 朱霄
【統籌】郭珊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