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號。中山大學供圖
26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考察中心主任于衛東發布了“中山大學”號首航科考任務。他透露,“中山大學”號計劃于今年10月起航去往南海西沙海域,首航科考任務分為兩個航段,將對涉及海洋大氣、海洋科學、海洋生物等三大領域的系列重要問題進行科學考察,為國家深入認識南海,保護和開發南海提供最新的科技支撐,助力國家走向深海遠洋。
探秘科考任務
1.海洋大氣領域:
南海季風秋季轉換問題
“10月是夏季季風向冬季季風轉換的季節過渡期?!庇谛l東說,“在南???,夏季臺風的數量多,但秋季臺風中的超強臺風的比例很大,高達28%。歷史上很多個創紀錄的超強臺風實際上都發生在秋天,對南海地區來講,秋季臺風的防災減災是一個重大的科學挑戰?!?/p>
于衛東介紹,南海秋季的大氣中水汽充沛,有利于超強臺風等災害性天氣過程發展,可對海南、華南地區和近海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損失。目前對于秋季臺風等災害性天氣過程還缺乏深入認識,因此在第一航段將聚焦大氣-海洋-陸地-生態耦合開展觀測,為防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
2.海洋科學領域:
南海環流和海洋地質災害
南海環流是南海海洋科學中的最基本的科學問題之一。南海西邊界流是冬季南海環流的主要組成部分,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對我國海洋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很大。其在秋季發育,而在冬季鼎盛,10月正是觀察研究的好時機。
“在秋季研究南海西邊界流的三維結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庇谛l東介紹,過去我國對此領域開展的研究偏重于上層海洋,此次“中山大學”號具備了對整個西邊流的三維結構開展完整采樣和研究的能力,首航將圍繞南海海洋環流季節性調整,聚焦西邊界流三維結構及其與海洋渦旋等中尺度過程的相互作用,同步開展南海北部陸架濱海斷裂帶的地球物理調查?!坝辛恕猩酱髮W’號,我們可以從水體一直研究到海底?!?/p>
3.海洋生物領域:
海山和島礁生態系統
海山和島礁是海洋中的“生命綠洲”,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支撐著重要的漁業資源,對海洋碳循環和區域碳匯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對于南海海山和島礁生態系統的認識還非常有限,亟需開展海山和島礁地形測繪、海底沉積和構造演化、生物多樣性等多學科研究。
“去年,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偉乘坐載人潛水器,在南海1600米水深處首次發現一具長約三米的鯨落?!庇谛l東介紹,此前發現的鯨落正是落在一座海山的山坡上,體現出海山生態系統能支撐一個龐大的食物鏈,“從初級生產力一直到頂級掠食者?!?/p>
他表示,首航將針對南海北部若干海山和西沙群島,開展海山和島礁生態系統調查,同時探索現代海洋觀測技術支撐下的海洋考古,推動海洋科技與人文考古深度融合。
探秘技術創新
1.多項設計,實現多個國內首次
“中山大學”號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排水量6880噸。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具備I類無限航區(毗鄰冰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2.0節、最大試航速度16.5節,續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
“它是一艘配置高、能力強,創新技術高度集成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敝袊敖显齑爸猩酱髮W”號總建造師張文龍說,該船采用直流母排+蓄電池儲能技術,艉部配有兩套永磁電機驅動的齒輪全回轉主推進裝置、艏部配有兩套輪緣永磁側推裝置,具備DP1動力定位能力,是具備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鄰極地冰區作業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實現多個“首次”。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說,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采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
2.面積大,可搭載十余個集裝箱式移動實驗功能模塊
江南造船“中山大學”號建造項目主管部長趙創業介紹,該船擁有多個露天科考作業甲板,主甲板作業面積達610平方米,室內固定實驗室面積達760平方米,是國內實驗面積最大的科考船。同時,另外搭載十余個集裝箱式移動實驗功能模塊,可有效提升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
在科考功能方面,“中山大學”號裝備大批先進科考儀器設備和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各類實驗室,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需要?!翱蛇M行定點和走航式探測與取樣,可實現科考數據系統集成、現場印證及與岸基的數據傳輸與處理,滿足低空大氣、海面、水體、海底及深海極端環境等的科考需求。”于衛東說。
3.配套全,船上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記者探船發現,船長室、首席科學家室都是裝修精美的套間;科研人員居住的則是雙人間或四人間。船上廚房、餐廳、洗衣房、洗手間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還有會議室、多功能廳等功能場所。在二層,記者還發現了乒乓球桌、跑步機、卡拉OK等健康娛樂設備。據了解,“中山大學”號上有118間艙室,其中57個居住房間,定員為100人。
此外,科考船擁有直升機熱降平臺,可提高人員輸送和物資轉運能力,并作為無人機起降平臺,從三維空間上大大擴展了科考觀測范圍。
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 通訊員 李廣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