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惠州仲愷高新區的旭硝子顯示玻璃(惠州)有限公司,生產出來的玻璃基板原板約90%運到TCL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在那里完成研磨、陣列、彩膜、成盒等一系列工序后,再次運回惠州,給惠州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進一步加工,并出貨給整機廠完成后面的電視整機工藝。
這是珠三角制造業“一體化”的具體案例,也是深惠兩地產業協同合作的真實縮影。
依托“深圳研發、惠州轉化”,惠州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駛上發展快車道。(攝影:張藝明)
改革開放40年來,共同以“三來一補”起家的深圳、惠州電子信息產業,發揮各自優勢,在產業鏈上形成了“深圳研發、惠州轉化”的分工格局。
改革開放再出發。在“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下,惠州以“豐”字交通拉開城市空間,全力打造“2+1”現代產業體系,加深兩地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助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
深惠企業相互“請進來走出去”
正是看好惠州制造業基礎,上市企業深圳市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惠州市贏合科技有限公司,落戶仲愷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贏合科技的到來,讓惠州鋰電產業從終端拓展至上游裝備,延長了惠州鋰電產業鏈條。
與贏合科技類似的“深惠企業”,在惠州仲愷、惠陽、大亞灣等地數量眾多,僅在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和東江科技園,近八成企業和項目是從深圳引進的。
電子信息產業同為深圳、東莞、惠州三地支柱產業。2008年,廣東省推進深莞惠一體化發展,奠定“深圳研發、惠州轉化”基礎。
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在技術、人才上積累了巨大能量和優勢,創新研發能力強,運營總部密集,聚集全國產業前10強的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但深圳發展空間不足、“小馬拉大車”困境日益明顯,初創企業和具備產業化條件的企業在深圳缺乏發展空間、成本又高。同樣具備堅實產業基礎的惠州,有著充足的企業孵化、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空間,產業鏈配套齊全,發展成本相對較低。于是,“深圳研發、惠州轉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深圳產業發展難題。
在深圳產業外溢過程中,惠州因勢利導抓住機會引進一批批符合自身產業需求的企業和項目,使得惠州的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獲得了強勁且持續的動力。2019年,惠州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3200億元,產業規模在全省居第三位。
“請進來,走出去”。總部設在惠州的TCL、德賽、華陽等知名企業,也因深圳的科創優勢、人才優勢,在深圳開設研發中心和工廠項目。
TCL集團就是橫跨惠深兩地的惠州本土企業代表。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談及深惠聯動時介紹,TCL在深圳建設顯示面板工廠,在惠州建設模組、電視工廠,將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顯示大尺寸面板產業基地,在惠州打造全球最大的顯示模組和整機一體化生產基地,“這兩個產業協同發展、相得益彰?!?/p>
建平臺深化新興產業協同合作
4月30日,位于仲愷的星河(惠州)人工智能產業園項目開工,該項目由深圳星河控股集團投資,將打造成集循環中心、創新中心、創意中心于一體的高新科技產業園;8月17日,惠陽(鎮?。┤斯ぶ悄墚a業園首開區動工建設,23個擬入駐項目大部分來自深圳的高新技術企業……
2020年以來,以產業大平臺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優質大項目的惠州,在中美經貿摩擦疊加疫情影響下,固定資產投資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這其中,惠州與深圳兩地進一步加強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協同合作。
5月頒布的《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中,以深圳為核心、惠州入列的產業集群并不少,包括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先進材料產業集群、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集群、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群、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集群等,顯示出深惠在新興產業的協同合作有著巨大的空間。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背景下,一個數字化產業鏈有可能總部在深圳、制造業基地在東莞、營銷總部在惠州,這個數字化產業鏈要建立起來,需要深圳、東莞和惠州甚至其他城市協同和聯手?;葜菖c深圳的合作和對接,應該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為依歸。
東莞10年造松山湖吸引華為落戶的成功經驗,讓惠州看到打造高端產業平臺吸引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性。加快發展“2+1”現代產業集群,依托“豐”字交通主框架,惠州重點布局“3+7”工業園區,在提升3個國家級園區的同時,7縣(區)對標松山湖,高水平規劃建設千億級工業園,形成各具特色、主導產業鮮明的產業生態。
新材料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智能裝備產業園、大健康產業園……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在各縣(區)拔地而起,正成為深圳一批新興產業外溢的優化選擇。
“惠州要釋放好土地發展空間和潛能,引進引領產業發展的高端技術,推動更多智能裝備、5G、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成長企業落戶?!笔形h??蒲胁扛敝魅?、經濟學博士黃忠平如是說。
推動創新創業人才進一步流通融合
2018年,深圳青年鄭鐵峰看中仲愷的創業環境,和團隊決定從深圳龍崗搬到仲愷;兩年后,中南新智造一躍成為提供數字工廠的基礎建設和信息化服務領域小有名氣的企業。
今年,在德賽大廈的惠州軟件科技園,深圳90后青年陳基勉負責科技園的設計、改造,這位有著豐富軟件技術與市場經驗的年輕人,將惠州作為新事業的起點。
像鄭鐵峰、陳基勉一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伴隨區域一體化的推進,從深圳起步“筑夢”、到惠州創業“逐夢”的年輕人,數量逐年遞增。據統計,仲愷高新區在孵的800余家企業,來自深圳的團隊超過100家。
作為大灣區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深圳每平方公里聚集了8.5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出13.5億元GDP。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入,數以萬計的科研團隊,為這座城市提供了創新的動力。
面對深圳“人才虹吸”現象,在吸引深圳企業的同時,惠州采取“組合拳”方式,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改善民生配套,吸引高端人才和創業人員落戶。當下,企業家與創業者在深惠兩地奔波已成為深圳都市圈的常態。
“我們在產業上可以得到有效的拓展空間,同時高端人才在惠州還能安家樂業,惠州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和便利的生活環境,我們整個團隊都很滿意?!比ツ?月,深圳市杰普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在惠州投資設廠,公司總經理劉健這樣評價惠州。
產業的協同合作離不開城市的進一步融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慶祝大會召開之際,中央為深圳送出創新發展“大禮包”,在土地、人才、金融等政策上給予深圳更大的空間。深惠協同創新的下一步,惠州又該如何主動出擊?
“深圳的政策‘大禮包’同樣有很大的外溢效應?!绷纸J為,惠州需要更加積極和主動地采取行動,大力優化營商環境,主動吸收深圳的研發資源、科技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借力深圳“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從而更好地與國際營商規則接軌,持續產生對人才的吸引力,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 作者單位: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作者:李向英 謝寶樹 馮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