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黃綺鈮 通訊員/粵交集宣 沈高 劉志浩)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在廣東交通集團所屬陽茂高速改擴建砂料生產站內,大小石塊被放入破碎機,“解壓”成細碎物料后,經由傳輸帶送至振動臺來回分篩,優質的砂石很快將投入項目建設中,砂石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取代了傳統的河砂利用方式。
作為粵西地區連接珠三角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陽茂高速改擴建項目從設計期開始,就聯合參建單位,不斷優化設計方案,采取多項環保施工措施,打造靚麗的“生態”名片。
大力推廣使用機制砂
“我們引入了高效能的制砂機,按照瀝青混合料的需求,生產出圓質和棱角結構的機制砂,極大減少對河砂的取用,保護沿線河流生態平衡。”陽茂高速改擴建項目負責人鄧敏維介紹。
相比單一取用河砂的工序,可投入機制砂生產的石類品種多、產量大、品質高。同時,在機制砂生產過程中,項目還采用了靜脈布袋收塵器裝置,防止粉塵擴散,控制機器排氣的含塵量,降低了生產作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5萬立方米表土充分再利用
陽茂高速改擴建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為了保護和改善沿線的耕地資源,實施了“表土剝離”方式,即將農田中的肥土層剝離出來,優先用于墾造耕地等項目的耕作層回填。
“項目結合地方土地整治項目,制定了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方案,共收集了表土約5萬立方米,將其用于江城、陽西、電白等地的水田墾造及道路中分帶綠化,實現了表土充分再利用?!编嚸艟S表示,在表土剝離過程中,項目按照運輸線最短、回復區最近的原則,優先選用封閉容器或編織袋封裝,用塑料膜進行覆蓋等措施,減少土料遺撒流失和環境污染。
廢舊瀝青重新“上崗”
在陽茂高速改擴建施工現場,銑刨機轉動著刀頭鑿除舊路面,廢棄的砂石、水泥“搭”上運輸車駛往料場,不久后變回最初的瀝青材料,重新給道路上料換顏,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舊路刨除所產生的廢棄料,不僅占用土地、污染環境,還需花費高額的處理成本。為此,項目應用瀝青冷再生技術,在廢棄的材料中加入乳化瀝青,依托冷再生拌合設備進行二次生產,再將其鋪裝到路面瀝青層,期間無需耗費燃料加熱處理,實現了無碳排放、舊路廢料再利用。
為全方位使舊路材料“變廢為寶”,項目在刨除老路面時,還采用了移動式破碎機將混凝土廢料換填到道路軟基等多種方式,達到舊物煥新的效果。
陽茂高速改擴建項目全長79.76公里,起于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白沙街道,止于茂名市電白區觀珠鎮,采用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標準改擴建,設計時速120公里。截至目前,路基工程完成100%,橋梁工程完成90%,路面工程完成70%,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通車。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打通粵西融入灣區建設的交通大動脈,對加快推進粵西濱海新區開發建設,帶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